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日益萎缩」与建筑教育的「自恃清高」?m6米乐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9-03 17:31:22

  。这一点还真的体会蛮深的,就在上周大学时的一个老师打电话给我问我周末忙不忙,工作室实在忙不过来了,找我帮忙。其实上学时就在那帮过忙了,那时候活就多的忙不完,年前聚会聊天时说越来越忙,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说现在会做设计的人太少。恩,现在会做设计的人越来越少,真的在设计院上班后深有体会,等会儿细聊。去年,有个做家居设计的朋友说他们公司要在王府井做一个几百平米的店面,让我推荐两个公司,我推荐了一家日本设计公司和另一个大学老师开的工作室,两月后再见面问他怎么样了,他说两家公司报价都太贵了,设计费超过一千一平米,所以找了家别的。人家根本不缺活当然挑性价比高的。

  好多一起毕业混设计院的同学偶尔聚到一起聊,有说没活干的天天做投标,一年了就成了一个。也有天天加班干到想辞职的。也有大学老师开了二十年的设计公司现在入不敷出了的,想解散公司但看看跟了自己十几年的老员工又于心不忍。

  说下那些忙不完活的工作室吧,找我帮忙的那个老师做乡建比较早,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而且现在小有名气。给朋友推荐的那家日本设计公司做商业建筑特别精到,细节与施工控制苛刻,而且特别舍得给员工发工资哈哈,这叫尊重设计,有同学在那干,之前在北京院一个月拿八千现在在那一个月数万,同样一个员工同样天天加班。设计院这口大锅饭正在让有才华的人才变得平庸或者流失。另一个老师的工作室从来都是建筑室内景观家居一体设计,不会分开来做,项目小而精彩,完成度超越效果图。那个设计院天天加班的同学他们院做医疗建筑是行业第一的,没办法现在乃至以后医疗都很火。而那些天天做投标怎么投都没活干的也不乏国家级的大院某些所。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画图谁都会,低价竞争别人可以更低价。

  这个现象就是这样:闲的慌的都在抱怨市场萎缩怨声载道,而有些人在闷声发大财根本不发声,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现在这个行业真的不行了一样。其实这才是我最爱的市场,没有淘汰的市场不会是健康的市场。

  建筑教育,我只上过一个大学这样来谈也许片面,但也真的很认同“自恃清高”这个现象。与其说自恃清高不如叫不接地气。

  缺少服务意识建筑学可以不算服务业,但很多人将建筑学的标准用到建筑设计与工作,这拜我们建筑教育所赐,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建筑设计是服务业。学校教的是建筑学我们毕业后做的是建筑设计,是服务业。在学校谈方案概念、文脉、理念是被老师接受或者说推崇的,好多人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和扎哈的差距就在于犀牛grasshopper运用与空间造型感的好坏了,其实最大的差距是:一个是空中阁楼一个是落地建筑。身边好多去国外名校读研回来了的干建筑干不下去了,聊天时他们都说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巨大:建筑设计是服务业而不是职业学者与艺术家。缺少服务意识是刚毕业学生里很普遍的,而长时间工作的员工已经被甲方打磨的逆来顺受全盘接受了。服务意识便是站在业主与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不是甲方叫你画这根线你就画这根线,这样的服务也太低级没技术含量。

  缺少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讲适合中国人的现代厨房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一个答案是一个非专业人士讲自己建自己家厨房的过程的,我认为那是一个最好的答案,我看了三遍,反而那些摆漂亮照片的专业人士的回答让人无语。我相信专业人士是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厨房的,但前提是他有足够的常识与经验,并对之进行分析,而不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网上找几张漂亮的照片。在工作中我见过将工业厂房一层架空的设计方案,为什么只是设计方案,因为如果只是将一层架空得到一个共享地面空间而不解决工业厂房最重要的物流问题,那叫做没有常识、毫不专业。只有解决了物流出入的现实问题那才能叫创意。不是所有打破常规的都叫创意,好多的所谓创意其实都是缺少常识。所以基本都会被甲方否掉,很多甲方都是对本身行业有一定了解的,分分钟教你做人。还有一个同济研究生毕业的学长问我:你们南方的水稻田是怎么防水的呢?用防水卷材吗?拜托你多出去走走和农民聊聊天好吧,不要开口闭口斯卡帕、卒姆托。并不用嘲笑谁,在很多方面我们自己就是常识不够,多与不同的人去交流、自己去体验吧。

  单纯化的思考方式和高估建筑的力量总觉得建筑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比如城市犯罪率,那我就问你建筑能不能解决扶老太太被讹的问题?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各个专业协同作用才能解决的,很多时候制度与法律也许是最重要的。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拯救了毕尔巴鄂市的经济,其实真的除了学建筑的我们还有那么多人知道那个建筑吗?真的没有美食、美景、较好的管理会有人去吗?当地的旅游局的功劳就这样闭口不提吗?假如这个房子在中国难道你确信不会被骂成皱褶内裤吗?毕竟我们有大裤衩了,大众的审美素质也许很重要呢。规划设计出一条自行车道或一个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解决汽车产业那么多的税收、就业问题、现实的汽车用车需求问题。设计一个美术馆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这个美术馆运营起来并有活力,这需要运营、政府、学校、企业、艺术家、政策等多方面的综合。建筑并没有那么万能、建筑师并没有那么伟大,一个专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各个社会力量综合也许有点效果。库哈斯有个词太对了:混沌所以,不要太容易自我意淫自我感动。

  最近在看一个节目叫渡边笃史建筑物探访,这节目是每一期介绍一个小房子,已经一千多集了,里边的每一个小房子(住宅)都很精彩。让我震惊的是这些小房子我一个都没见过,这些建筑师我一个都不认识。也就是说这些是没有被写进建筑史的建筑,这些作品很微小却影响着住在里边人的生活。我们的建筑学一直在教我们写进了建筑史的建筑,却忘记了生活。

  国内建筑学教育跟发达国家是基本接轨的,在发达国家,建筑设计都是一个小众市场,养不了多少人,为什么要走高端路线?因为低端就饿死啦,反正只有这么点小屁活,大家做高端一些,收高一点设计费,也还可以活着,这种情况下,用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装逼技能,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门槛要高,读书就要贵,然后毕业实习几乎是免费被压榨,从业人员也普遍被榨,如此,完全是个杯具行当。一个立面改造,反复推敲反复推敲,收一个月工时费,心思花尽,Scarpa附体,方案分析做一百多页,装逼装到业主泪脸满面。你要一天做八个,全国都加起来哪有那么多给你玩?在国内呢,立面画三天?你奖金还想要吗?赶紧扔给效果图公司让他们搞!我觉得国内新建建筑物有一半立面是效果图公司做的设计也不夸张。国外事务所刚进国内时候,面对这么大市场,带来了极高的生产力水平,方案阶段半米高的本子和计算书拿出来,经常把甲方吓到飞起,当然,他们依然嫌贵,呵呵呵呵。现在不要觉得他们贵了,现在很多外国所比本土院还贱,方案恨不得可以免费,看不上不要钱,这么贱怎么赚呢?只能说榨得够狠!

  从国内来说,正经建筑学学位毕业生供应量,从老八及部分有较为优质全面建筑学专业高校毕业生这个量级来说,其实产量是很低的,跟是个学校就能开的大众化专业根本没可比性。上课教教装逼,是正常的,何况很多老师高校套路里混出来,一天设计院都没混过,国内国外市场都接不了轨,除了装逼也不怎么会别的。这样学生毕业进了生产单位,两眼一抹黑,发现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胸有宏伟蓝图当不了手纸,脸被打肿很正常。

  过去十年由于非常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使得从业人员出现井喷般的增长,形成了一套低收费高速化糙快猛打法,但是城镇化率50%的拐点(这个点过后城市化并没有完成,但是速度和建设量会急剧下跌)已经到来,结局大家都看到了,当然,这两年远远没到谷底,只是洗牌而已。要活下去,从业人员数量会大幅下跌,不仅新人,经验丰富但是单一技能的从业人员也会被洗,而且凄惨的是,很多技能会沦为屠龙之技,全世界再也没有同类市场需要这玩意了,比华为老码农还杯具呢。

  所以现在就是这样,如果你有幸进了这两年仍然项目来源稳定的小市场专业所,说明贵所在不作死前提下应该能有良好运转的前景,如果不想转行,请好好深入学习你们这个小市场的专业技能,不饿死很容易。如果贵所这两年业绩急剧下滑,你又没入坑太深,丧失斗志,也没特别拿得出手镇得住甲方的技能,请尽量注意留意转行方向。如果已从业多年,入坑太深,请多留意细分市场,即使前两年市场行情,每个大院都有逆势增长的专业所,还在刷新产值业绩。比如你困惑的“旧城复兴”,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大市场,不信你再琢磨琢磨……

  此外就是心理建设,本行业收入水平将走向正常,即中等收入阶层里比较低的,别的不说,请把装逼的消费习惯砍掉,例如,别学你们院长所长们玩相机了,除非你水准好到可以当副业。

  学校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它不是用来达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机械的未来的手段,它是一个社区,一个探索、工作、行动、引导的场所。这个循序渐进、永不松懈的场所让事物放慢节奏——在这里,作品的生命反映学校的生命,作品的深度反映学校的深度,作品的道德尺度反映学校的道德尺度;学校以最广的辐射范围来定义我们,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虽然我不同意您的观点,但是我其实挺明白您的问题的,感同身受。我觉得和“白银时代,建筑师是不是应该转行”“建筑师是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职业”“如何看待清华建筑系学生大规模转专业”是一类问题。迷茫摇摆嘛,我这两年也一直经历思考着这些问题。

  我建议题主从更广的时间和空间来看这个问题。本来职业分工变细就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搁以前哪儿有这么多麻烦事儿啊,又出名又转行的,我一个木匠干不下去了,是不是也能回家种点儿地养活自己。_ 说到底还是事儿太多钱太少没有社会保障嘛,可据我了解,还是有一些钱更少事儿也少的地方可以去的,项目也很有意思的。最后像您说的还是个人能力和选择问题,看开点。

  和国外比,题主应该也知道许多明星事务所也都是低薪高强度的吧。尤其是各种竞赛和投标项目,和国内也半斤八两,许多也是为理想在做啊。(当然他们有些本来就富裕,有些社会保障也好,起码温饱能保证)前一阵看了个帖子,建筑师是德国高校毕业生薪水top10……倒数的,算下来一年也就二十多万人民币,这已经是发达国家常态了,建设量小嘛。平均下来,建筑师跟各种高技术行业一比,根本不是高收入阶层,勉强算个中产呗。另外,我们国家的职业证书,一注和二注,是要考试的。日本,美国也要考。可是某些欧洲国家,比如荷兰德国瑞士,(我凭记忆说的,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毕业就持证上岗了啊,一方面他们在某些技术课程上要求高。另一方面是体系完善,人家当然还得学习,在工作中学啊,建筑学一辈子很正常啊。

  扯的有点远,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不管钱多钱少。这行就是累,只能正视。能换来的是一点点成就感。

  我不是老八校毕业的,可能没资格说。不过从我有限的观察和接触,我认为国内的建筑教育不是“自恃清高”,是不够高。矮大紧高老师经常说:“大学是国之重器。”我们在大学不聊这些,难道到社会上和甲方聊,和领导聊吗?大学不就是一个追求理想,讨论学术的地方吗?您觉得我们现在大学的学术环境非常高吗?

  有一次陪老板去高校讲座。他讲完“乌托邦”,后一位嘉宾就讲了一个“开发商”。讲开发商没有错,可是也得分场合吧。就算现在扩招了,大学基本上变成通识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了,难道我们要再低一点,和市场完全接轨把它变成培养绘图员的职业学校吗?

  做项目的时候碰过一个老四校研究生毕业的甲方,一线地产设计部。出国交换过,平时聊点设计,啥都知道。落到地产项目上,哪儿用的了那么多啊,现在多数商品房就是和国产手机一样的销售产品嘛,当然不用聊题主说的文脉场所社会关怀了。

  那为什么学那么多?因为这些题主说的是常识问题,不是高大上的问题,这些应该是设计人员的本能意识,相关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所有从业人员都懂这些,不管是领导甲方乙方供应商施工团队,不说精通吧,至少听说过这些,这样才能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就算他不了解,至少应该有点起码的尊重吧。最近经常看到人家聊“祛魅”,有时候聊得有点偏,建筑学专业难道没有技术壁垒吗?没听说哪个街道大妈跑到百度那儿去质疑人家代码写的不好吧,可谁不会对着CCTV指手划脚呢,真以为建筑像BIG的分析图那么简单啊,太哪逸夫了吧。(和大众沟通和有没有专业壁垒是两回事)

  就像中国电影经常被诟病,有时候及格分也达不到,不也是因为没有成熟如好莱坞一样的整体工业水平么。建筑恐怕是动用最多社会资源,交叉配合人员最多的设计行业了,复杂和艰难是自然的。

  儒家讲“修齐治平”。环境是这个样子,最容易改造的还不是自己。想,不如做。做不好,不喜欢,不如转行。把生命浪费在自己觉得值得的事情上。

  前不久看同行朋友分享的一次象牙塔内的高端讲座,国美才子王欣的《如画观法》,即讨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营造意识,比如说像《溪山行旅图》等著名宋画背后都隐藏着古人对空间层次的丰富想象,也是独特的看待自然的方式。他分析了很多,甚至精确到某个视角,某个笔触,像在做解剖实验。我反正云里雾里不明觉厉,联想起读书时的我面对这种话题会觉得很兴奋,再难也一定会钻进去一探究竟,而现在——当下——这个时代——却有种想逃的冲动,因为真的承受起这样高端的话题,它离我们焦头烂额的实际项目太远了!玩不起,也没那能力玩,没人买单。也只有题主所谓的那种精英的封闭圈子在意了,我们寻常建筑师无暇他顾。

  m6米乐

  我想没有哪个工科专业会像我们这样分裂了,一方面要有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不媚俗,一方面又要拼命满足市场需求,媚所有需要媚的权力方。而且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几乎可以把专业学习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受过多少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在工地上打拼几年也许就比你5+2.5年读书有用的多。这个专业边界太不明晰,门类庞杂而建造不确定因素太多,门槛有时低的可怕,有时又高不可攀——比如大师,但首先要清楚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一方面也是资源运作和权力话语大师,他背后是你靠个人智慧永远难以企及的东西。我想学学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的人彼此之间不会有那么大的敌意,而且理论数学家只要愿意也会在应用数学领域有建树,反之亦然。但建筑学不是,搞理论的几乎不大会做或者说没机会做工程,而做项目的一般来说更不会去触及这些冷艳的领域。也就是说实际项目与专业价值追求这样的矛盾一直都存在,而在当下这个建筑市场急剧萎缩的当口,矛盾会显得更加突出,这种学科话语的代言者会显得更加清高到无聊而已。

  我有不少同学还在校园里继续读博,一直要读到近35岁或40岁。他们不用画图,不用每天跟各个专业的人交涉,而是斯卡帕科布密斯特拉尼充盈了他们整个思维领域——羡慕吧?羡慕,可是想想与真实的世界何止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些玄妙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持一种思索上的纯粹性,保持理性的高贵,以逃离日常的繁杂无聊。建筑学这个学科原本就是一个匠人的活,一门手艺,甚至可以说无法构成学科,正因为有了我们这种没事找事的复杂动物才让它逐渐构成学科的自治性,并与许多别的学科交叉后更有了自身源源不断的话语魅力。不管市场怎么变卦,总有一部分人会做这些工作,会坚持这些思考——当然落实到项目里的,寥寥无几。

  一个成熟的建筑师应该有两张面孔,一张是满脸服务和市场意识的销售员,拉下面子争取利润空间,另一张是艺术家的,也只能在深夜里揽镜自照默默期许了。如果你只有前者,很可能因为钱太少活太烦彻底转行,只有后者,那只能等你成为食利者不靠设计赚钱生存再说了。

  我在幻想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四处屏幕被鲜红色填充着,上面写着三个白色加粗大方字儿:活下去,或者手把手教您开挖掘机,或者直接上参数化设计培训。您开心不开心?学校教育,启发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拓展思维本身本身不是它的义务,成长成能理解并能推倒出物理公式的学生也不是每个受教育者的责任。学校教育面对过去,面对未来,但凡没教面对现在,您就蒙圈?也别跟学校死磕,也别埋怨自己个儿。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