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国内建m6米乐筑设计教育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9-03 17:31:31

  不得不说的是,在国内建筑教育体系之下,多数高校缺失掉了research教学环节,令建筑生的学习多多少少有些束之高阁、纸上谈兵。

  大家熟悉的是:下发任务书→两周出草图→两到三周出平面→三周建模型→一周排版收尾,是国内大部分学习建筑设计的主要流程。换句话说,同学们在收到设计任务到出第一版设计方案,满打满算,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同学对于research的轻视与不完善。

  一般来说,国内外在进行具体的建筑项目设计之前,都需要一定的前提和设定,国外称之为Brief,国内称为任务书,但两者却有着本质区别(要点1):

  一个概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项目设计,院校并不会对功能、面积等方面做出过于具体的要求,只需要学生能在设计中论证与完善自己的设计逻辑即可。

  具体表现在任务书中,便是对地点,功能,面积,指标等方面的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种在功能、平面、面积的排列组合中不断重复的设计模式,使学生在提高排布效率的同时,也丧失了对于建筑逻辑和概念的深入思考。

  由此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在进行作品集前期调研时,往往一筹莫展:

  所谓设计,就是一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而建筑设计亦是如此,它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之下所生发的产物。Research是使建筑与环境发生关系所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国外考官审核作品集最重要的一步(要点2)。以下,康石石尝试为大家一次性弥补国内建筑教学中缺失的Research环节,希望无论对于你的建筑学习,还是留学作品集创作,都能有所助益:

  一般来说,场地分析的整个过程,就是对项目地点物理、社会特征的评估,以此发现当下环境中的现有问题,从而在未来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增强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寻找到一个最恰当也最适宜的解决方案(要点3)。

  换句话说,场地调研就是建筑设计的逻辑构建的初步过程,对场地的具体分析,能帮助建筑师确定建筑物的位置、方向、形式以及不同空间的差异性和重要性,而这些元素也会影响着建筑结构的选择、可持续性、建筑材料以及最终采用的建筑流线等,只有在这些元素的综合考量之下,才能最终发展出一个“因地制宜”的最佳设计。

  在发现了场地问题之后,很多同学常常不知道如何解决,甚至有些同学完全不清楚应该具体调研哪些问题。一般来说,场地分析的数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所谓硬性数据,主要包括场地边界,场地区域,公用设施位置,轮廓,尺寸,场地特征,气候,法律信息等(要点4),这也是同学们在早期现场调查中需要重点查看的第一步数据信息。而人体感官类数据即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某种程度上,这会影响着建筑的材料选择、空间处理、功能排布等等。通过以上数据的归纳总结,才能在项目设计中寻找更系统的方式进行设计。

  通过对场地的具体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大家对于项目场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根据已经选定的项目主题与观点,对场地数据进行筛选与提炼。

  比如,有的学生作品是设计一个旅游采摘园,那么在场地分析的数据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信息有人流、入口,距离交通工具m6米乐的距离,如何到达场地,周围人群年龄阶段,周围作物生长情况,花期,乡村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想要接着设计理念继续发展,就会产生许多的分支:

  最终表现在作品集中,同学们则需要重点呈现出项目的基础背景、项目观点、场地限制、现有的条件以及关键特征等(要点5)。可适当将照片、图像与分析图相结合,具体阐述希望通过设计解决的关键领域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从而构建出设计意图和最初的概念草图。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每一个项目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某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环境关系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但在这其中,也并非没有一些共性可寻。以下,是康石石为大家列举的一些常见的调研基本信息,同学们可根据具体的场地分析灵活运用:

  邻里关系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建筑行业,表现在建筑设计中,主要考察的周围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一般在进行场地分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人流进入场地的方向,同学们在进行分析时,可以对不同交通工具进入场地的点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入或路过场地的时间、方式等展开独立分析,从而为以后的功能主次、空间分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要点6)。

  同时,大家还需要对附近的现有和拟议建筑用途进行一定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新建建筑会根据荷载不同,对紧邻的建筑下层土壤进行压缩,从而会对周围建筑的地基产生破坏。具体距离的限定需同时考虑两栋楼的相对高度,太阳光照这一年中的阳光和阴影模式,以及地形和土壤结构(注:太阳光照在南北半球是相反的)。

  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山谷、山脊、斜坡等的地形,植被、绿化、灌木和树木、开放空间等。不同的地形,建筑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要点7)。比如,斜坡会影响整个建筑在场地里的外观,但也可能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契机,比如设计成一个流动或和环境相互交映的建筑。

  在建筑设计中,植被应该尽量保留,同时可以融入到设计之中,可以利用植被的自然空间来设计建筑的外部活动空间,植被和地面的相对高度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高度。另外,如果要把植被引入建筑内部空间,需要考虑地下是否有停车场等限制因素,不同高度的植被需要的土壤厚度也不一样。

  同时,很多同学在设计中会常常忽略现场的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的承载力不同,相同荷载的建筑对于需要的地基类型和深度也会产生影响(要点8)。

  人类感官即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建筑作为人类的承载物,必然离不开人体的感受。例如,噪音、气味和污染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空间的分布,而嘈杂和靠近污染的环境,则需要考虑到特殊消防措施和防火防水的必要性;空间不同程度的闭合程度,所带给人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以及建筑观赏角度、室内最佳观看方式等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建筑的构建逻辑(要点9)。

  当然,这三点并非绝对性因素,而是要根据具体场地的不同,在出现特殊会引导或者限制设计思路的情况下,才需要同学们在research阶段展示出来。

  以上,是康石石为同学们整理的建筑research的基本要点(要点1-9)。

  Final:建筑是一门复杂而综合的学科,对于踏入建筑学科的人来说,漫长的本科教育似乎只是一个起点,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正是大家对于建筑设计流程的锤炼以及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场地调研从来不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既定流程,而是帮助大家学会设计与规划、以及鉴别和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而这只是成为一名真正建筑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