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砺青中学新校区、潮南区特殊教育学校m6米乐建筑方案设计竞赛结果公示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20 23:20:29

  潮南区砺青中学新校区、潮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建筑方案设计竞赛活动(项目编号:

  为充分体现“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特开展本次建筑设计方案公示(公示期限7天,即2017年6月30日-2017年7月7日;公众可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点此下载调查问卷,并将填写完毕的问卷发送至邮箱:或送至汕头市龙湖区金砂东路111号粤海大厦29楼12室广东采联采购招标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衷心希望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您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

  潮南区砺青中学新校区选址位于陇田镇东波社区和华瑶社区,按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规划建设,新老校区整体规划设计。新校区总用地面积80亩,计划建设教学用房、图书信息中心、科技教育中心、社科文艺中心、运动场、食堂及校园超市、卫生保健中心、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等;老校区保留为高三级教学区。规划办学规模64班,在校生人数3800人。

  潮南区特殊教育学校选址位于胪岗镇新民村陈沙大道南,总用地面积18.68亩,包括教学楼、宿舍楼、保健康复、劳动技能教育、运动场、绿化、围墙、校门、校道、门房等教辅用房设备设施。规划办学规模27班,在校生人数300人。

  (一)第一名(优胜方案):广东南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方案设计特点介绍(展示图详见附件)

  校园核心精神空间的构思灵感源于砺青中学的历史人文,取“砺青”与“国凯”之深意为校园重要公共建筑命名:图书馆——国凯书院、砺青讲堂——礼堂多功能厅、砺青楼——校史展厅。规划将以上三个重要公共建筑依礼仪和功能主轴线布置,围合出中心庭院,并在轴线交汇处设置郑国凯铜像,塑造强烈的纪念性,实现精神空间的隐喻,教导学子,铭记传统,勿忘先辈。

  效法具有岭南特色的潮汕建筑,筑院造园,引水植树,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书院型校园。以庭院空间为外部空间母体元素,合理布局各层级绿化庭院,满足公共性、私密性以及过渡空间的承载需求。简约的传统岭南建筑符号运用,如坡屋顶,架空层,骑楼柱廊,除了在形式上产生视觉认同,还可以有效地适应岭南地域气候,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以学生为设计的中心,规划布局高效合理,使用流线便捷清晰,激发校园生活的时代活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和构造的细节设计过程,自然与校园生活融洽的结合,营造绿色生态的教育环境,在实现舒适、健康、环保、节能的同时,以科学和生态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积极心态。

  设计规划结构源自传统岭南建筑布局方式,汲取冷巷、天井,递进院落等空间要素,力求打造一心、两轴、三区的现代岭南书院规划格局。

  “一心”为中心纪念庭院,实为场所精神空间所在。“两轴”分别是交汇于中心纪念庭院的礼仪轴线和功能轴线。礼仪轴线节点分别为:礼仪大门、水景前院。砺青楼(校史馆)、郑国凯铜像。功能轴线分别为:集散广场、国凯书院(图书馆)、郑国凯铜像及砺青讲堂(礼堂)。“三区”分别为:校前区(行政办公楼、卫生保健中心及体育馆),教学试验区(教学楼、实验楼),生活后勤区(学生及教师宿舍、食堂、运动场)。

  (二)第二名: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方案设计特点介绍(展示图详见附件)

  规划与建筑设计能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与教育改革的趋势,站在改革的前沿,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顺应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提倡设计合理的科学与讨论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前瞻性原则——力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教育建筑;

  创新性原则——通过对潮汕传统民居的沿用与提炼,把现代的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机改变与结合,创造新型校园;

  个性化原则——在大空间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凸显单体建筑的个性化,展现校园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

  本项目是汕头市潮南区重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提升潮南区服务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本项目设计以“具有汕头潮南地域特色,彰显潮南新形象”为目标,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设计出既体现潮汕文化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

  校园的设计在空间组织采用潮汕传统民居最基本的建筑布局——“下山虎”、“四点金”,以达到突出庭院,活动用地共享空间的目的。校园各个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离。每个功能区建筑群空间内外交融,过度自然,形成整体性 ,连续性的建筑空间体系,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空间。

  校园整体规划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用地西侧为教学区,由教学大楼、科教综合大楼(科技教育中心、社科文艺中心、行政综合楼、图书信息中心)组成,既处于安静区域又便于对外联系;用地东侧为运动区,由篮球场、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和体育馆组成,运动场与教学区间距大于25M,保证动静互不干扰;用地西北侧为学生生活区,东北侧为教工生活区,各个区域均通校前广场和校道进行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主入口设置于用地南侧中部,同时在用地西南侧设置次出入口,为满足消防要求在东侧道路设置学校应急消防出入口。

  本项目规划对应主出入口一条18米宽的校道南北延伸,作为设计的主要轴线,以此组织各节点与核心空间并联系各功能区,同时在运动场和体育馆之间规划一条次轴线与主轴线联通。两条轴线将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运动空间与绿化景观节点联为一体,既创造了场所精神又使总图功能布局协调有序。

  (三)第三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方案设计特点介绍(展示图详见附件)

  设计融入现有校园结构与肌理,注重道路和周边建筑的关系,建筑垂直与主要城市道路布置,主入口处设置礼仪广场,使校区有较好的展示面。

  方案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前区为教学行政,后区为后勤生活。利用连廊将各个功能区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校园内部塑造出不同的庭院。

  在谷歌地图中不难发现,地块周边环境为村落民居,并且村落肌理保留得十分完整,我们在规划时考虑对周边环境肌理的延续,使院落空间与均质空间共存,营造出安静优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一)第一名(优胜方案):广东南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方案设计特点介绍(展示图详见附件)

  特殊学校服务的核心是特殊人学生,设计应尽量缩短学生使用各类校舍功能的交通距离,将最优质的空间用于主要的教学功能,多层次无障碍,无风雨的流线。同时对于外部积极因素进行吸纳(农林用地),不良干扰进行屏蔽(商业用地和城市道路)。

  打造家园的感觉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建筑内外使用空间应该相对围合,空间相对内向,保护私密性,减少教学和康复活动过程中的视线干扰,避免被窥视,共享开放的空间设置在内部,外部实现良好的视线阻隔。

  白色基调为特殊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成长环境,地面绿化庭院,二层连廊和活动平台增加活动空间的同时呈现更好的趣味性,局部鲜亮色彩的运用,提升校园的活泼氛围,也增强不同功能楼梯的识别性。

  (二)第二名: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方案设计特点介绍(展示图详见附件)

  1、在特殊教育价值观上。即围绕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把尽力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作为特殊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学校全体成员在对这些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关怀奉献的专业信念和充满活力、有特色的学校发展思路。

  2、在教育制度上。即以人为本,关怀每一名学生的最佳发展的可能性,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让所有学生都能充满发展的希望,也享受着成长的喜悦。

  3、在教育环境中。特殊学校校园环境的无障碍、可及性、便利性,以及校园建筑、学校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方面所体现的关爱呵护和激励警醒,都在努力创建富有人文关怀底蕴的教育环境。

  4、在教育行为上。人文关怀是理念,也是指一种行为。它体现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中所展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营造出一种以关怀为基础的对话、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从而为教学服务、为学习服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

  策略二:校园建筑的群簇化,采用建筑间的泛入口或院落模式,以提供室外交往场所。

  策略三:校园布局的网络化,采用从空间入手创造富有个性、层次、规则的网络空间系统。

  策略四:赋予人情味,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与塑造校园特色,从而以环境去影响人、教育人。

  2、主要教学楼设计为半开放庭院,既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态太又创造了宜人的学习和办公环境。

  校园由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个功能组成,几个区的合理布置是校园交通组织、教学管理、环境设计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教学区由入口广场及特殊教学楼和综合训练楼组成,规划于用地北侧和东侧便于对外联系;生活区由宿舍及食堂组成,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及食堂规划为一栋宿舍楼位于用地东南侧处于相对安静区域;运动区由运动场及两个标准篮球场组成,规划于用地东侧保证动静互不干扰。学校主入口规划于用地北侧陈沙大道,通过入口广场进入校区,次出入口规划于用地西侧规划路作为后勤出入口。

  本校园在主出入口规划一条南北延伸的主要轴线,同时在主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规划一条次轴线与主轴线联通。主、次两条轴线结合校园入口广场将教学区、体育区及生活区连为一体,既加各功能分区的相互联系,又为学生提供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空间。

  (三)第三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方案设计特点介绍(展示图详见附件)

  建筑造型延续了潮汕传统四点金民居建筑特色,采用四面围合的形式,屋顶灵活布置,多面找坡,适度挑檐,局部设置屋顶绿化,使传统建筑语汇与现代表现手法相互结合,适应当地多雨炎热的独特气候。

  建筑立面上开窗较小,建筑首层多出挑空,开敞式的外廊营造灵活通透的交通空间,同时又通过连廊将各个功能连接起来,方便学生日常生活。

  建筑布局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校园建筑形式通过对“回形合院”的组合与演绎,营造出含蓄与开放并存的人文空间布局,同时又能够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局部一层挑空营造自然通风环境。景观轴线在庭院中心被放大形成主要景观节点,在宿舍的半围合庭院处形成次要景观节点,同时与开阔的运动场形成良好的视野广场。教学部分布置在操场北侧使教室拥有较好视野。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