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m6米乐革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1 15:42:0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发端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1938年并入中山大学、1952年调整入华南工学院(1970一77年改名为广东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80年成立建筑学系,1998年成立建筑学院,2008年成立城市规划系。我校建筑学科至今经历了三个时期: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32—1945)、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时期(1945—1976)、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兴起与发展时期(1977年以来)。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伴随有大量的建设活动,产生了对建设人才的需求。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应时而生,为纪念广东元老古应芬(字勷勤,1873-1931),在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基础上于1932年创立,建筑工程系同时创办,为中国南方诸省工科大学之首。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学院、曾随Tony Garnier工作的林克明为首任系主任、教授。1938年因日本侵华战争,勷勤大学裁撤,曾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建筑史的胡德元受命于国难之际,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完整带入中山大学并任系主任。自林克明和胡德元始,华南大地上实现了真正的建筑学教育,是为华南建筑学科的发端。

  在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中,也有提倡新建筑和遵循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两种思潮的并存,从主要教师的受教育背景中,可以看到这两种倾向的来源。勷勤大学本来以土木系为基础,从开系之初便有了技术主导的教学班底。除林克明、胡德元外,勷勤大学和中山大学前期的主要教师还包括获得MIT硕士的过元熙教授和罗明燏教授、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陈荣枝教授、先后就读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谭天宋教授、毕业于巴黎土木工程大学的金泽光教授、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的杨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李卓、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林荣润、曾协助美国建筑师茂飞(H.K. Murphy)制定南京“首都计划”的黄玉瑜教授等。

  在当时中国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较强的正统性意识形态影响下,广州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新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但岭南地区素有开放、开明的商埠文化氛围,讲求建设实效、建造速度和技术质量,在客观上鼓励了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呼唤建筑的新风格。 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建筑形式、速度和经济性的要求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教育中得到了响应。勷勤大学的建筑教育具有注重技术和实践等鲜明特点,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强烈兴趣和积极主动的追求,重视实用性技术课程,开始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教育探索之路。在当时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1933年,林克明在《什么是摩登建筑》一文中系统介绍了他称之为“摩登建筑”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原因,以及现代建筑的本质和特点。1936年10月,勷勤大学学生郑祖良、黎抡杰等创办《新建筑》,介绍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传播现代建筑精神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刊物的外文以德文的“Neue Baukunst” 为标题,体现了对当时席卷全球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的向往。《新建筑》在创刊词中明确提出 “反抗现存因袭地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的现代建筑信念。

  系中的多位教授都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或曾参与当时广州市工务局的事务,保持着高水平的实践,林克明教授是中山纪念堂的合作设计师和中山图书馆、勷勤大学校园建筑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的设计师,陈荣枝是爱群大厦的建筑师,过元熙后来应孙立人将军之邀设计了新一军公墓。

  m6米乐

  由一批留学法国、日本、美国的教授们创立的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事业,迅速与广东开放的文化风气结合,培养出了第一批学生投入到当时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中。惜逢战乱,漂泊不定,但留下的现代建筑教育“火种”随着二战后教育环境的相对稳定,带来了华南建筑教育的新发展。

  1945年,中山大学从粤北迁回广州,教学归于稳定,随着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三位教授的到来,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进入了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时期。在以三位教授为主的教学团队带领下,坚持现代建筑的教育思想,坚持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性态度和对现代性的追求,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面对社会现实,探究经济、实用、美观、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创作策略。为华南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研究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这一时期也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十年代,华南开现代建筑创作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作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华南工学院教学楼群等等。其中,1952年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会是教师的一次集体创作实践,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建筑现代性的理解,为当时的中国建筑学界带来清新的空气。

  华南建筑教育的重要人物龙庆忠先生、陈伯齐先生、夏昌世先生及其教育、研究和创作活动对华南建筑学科的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将此精神永远铭记,发扬创新。

  龙庆忠(非了)先生(1903-1996)193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高校,与中国营造学社诸君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紧密的联系,学术上与梁思成、刘敦桢等人的研究互为补充。他是华南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创者,创立了建筑防灾学和建筑文化学。龙先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编写了《建筑制图》、《中外建筑史》、《建筑图解力学》和《中国建筑结构》等许多教科书,三十年代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了《开封之铁塔》(三卷四期,1933年)和《穴居杂考》(五卷一期,1934年),他的主要论文辑录于《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一书。龙先生提倡建筑学要有中国的建筑理论,提倡建筑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天下为己任。他提出应把我国传统建筑的防火、防洪、防震、防台风与城镇规划、园林、古建筑的三保(保护、保管和保修)等方面的经验继承下来,主张建立由防灾学、建筑、城镇、园林规划设计及建筑修缮保护构成的学科体系。龙先生以非凡的体魄和执着的精神,躬耕学术田野,在“文革”后成为我国第一批建筑史博士导师,培养了一大批建筑历史和理论人才。

  陈伯齐先生(1903-1973)于1930年留日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1934年转德国柏林工业大学,1939年毕业,1940年回国。历任重庆大学首届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和华南工学院教授、系主任,1962年起任全国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亚热带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开创者,倡导以亚热带地区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强调在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先生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进行住宅热工和通风测试,奠定了亚热带建筑研究的基础。正是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之下,华南工学院的建筑热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978年曾获中国科学大会奖。陈伯齐先生将其国外教育背景的阅历,运用到教学制度,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上。高年级开设建筑与经济、特种结构和形式等课程,设计课程高低年级混班学习,注重年轻教师参与设计实践,强调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包括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华中工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学院校区总体规划、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一号楼、化工楼设计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

  夏昌世先生(1905-1996)于1928年毕业于德国卡斯鲁厄大学,1932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艺术史博士。曾先后任教国立艺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是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开拓者。

  夏昌世先生大力提倡现代建筑思想,推行现代教育方法。重视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强调设计动手能力。夏昌世先生自己绘制的教学楼施工图,图面美轮美奂,布局匀称,线条流畅,字体端正,交待详尽,堪称绝好的教学样图。另一方面,利用战后重建的机会,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实践,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从遮阳、通风、隔热等建筑的基本问题入手,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建筑作品,对其后岭南现代建筑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的建筑创作集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有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华南工学院的图书馆改建、行政办公楼、三、四号教学楼;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学院生理生化楼、基础科楼、药物教学楼、病理学教研室;以及鼎湖山教工疗养所、广州华侨医院等。他还参加了桂林市规划、漓江风景区设计和兴安灵渠风景区规划、带着研究生何镜堂设计了南海大会堂、广西医学院门诊部; 1981年至1982年从侨居的德国回国指导设计广州华侨医院。

  夏昌世先生还一直注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1953年他和陈伯齐、龙庆忠、杜汝俭、陆元鼎等开展民居建筑研究,其后还成立民居研究所(夏昌世任所长,陈伯齐任副所长),研究岭南民居建筑的合理性,指导建筑创作。60年代开始,夏昌世先生研究重心转向园林建筑传统,并发表了《漫谈岭南庭院》(《建筑学报》1963年第3期)和《粤中庭院水石及其构图》(《园艺学报》1964.3卷2期)等文。而《园林述要》则是一部晚了三十年的著作,因为政治上的牵连,到1996才在学生们的努力之下得以出版。

  夏昌世带领莫伯治、何镜堂(当时是夏先生的研究生)进行岭南庭园建筑的研究。夏先生对岭南庭园建筑的热爱、高超的设计水平以及务实节约态度,给了后辈深刻影响。在莫伯治初踏入建筑设计领域时,也有幸接受到夏昌世的言传身教。夏昌世对岭南园林建筑研究,对后期岭南现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其后,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创作团队“旅游设计组”在当时林西副市长的带领下, 在1964-1983年间创作了白云山庄旅舍、广州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小组的主要成员包括:莫伯治、佘畯南、林兆璋、陈伟廉、蔡德道、吴威亮、陈立言等,他们都受到华南教育传统深刻的影响。“旅游设计组”的重要成员莫伯治、吴威亮分别为中山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36年、50年毕业生,蔡德道、陈伟廉和林兆璋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建筑系48年、59年和62年的毕业生。

  而何镜堂院士——当年是夏昌世先生唯一的硕士研究生,也是“文革”前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唯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就学期间深得师传。80年代后,回归华工的何镜堂教授带领建筑学院通过建筑创作和理论思考,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等教师们一道,将所接受的现代主义思想与南方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技术理性、务实致用、问题分析为教学主导思想,形成了统一而清晰的教育方法和氛围,培养出了一代优秀的建筑专才和教学团队。这一时期的部分杰出毕业生包括杜汝俭、贺陈词、蔡德道、金振声、陆元鼎、 罗宝钿、李允鉌、袁培煌、邓其生、饶维纯、陈伟廉、何镜堂、蔡健中、彭继文、黎佗芬、林兆彰、石安海等等。

  “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停顿,老一辈教授皆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华南建筑教育亦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能以估量的损失。当时,只有建筑热工和剧院设计方面的研究还能继续进行。所幸的是,“文革”后活跃在华南建筑教育领域的著名教授皆是他们的学生,这使得现代建筑的教育传统得以延续,也为新时期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和学科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一批优秀人才。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随着人才培养和教育学术平台的重新起步,华南的建筑学教育和研究逐步回复了元气,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凭着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迅速发展。

  龙庆忠先生开拓的建筑史和理论方面,建筑与城市防灾研究、民居研究和地域传统建筑研究得到发扬光大(以陆元鼎教授、邓其生教授等为代表),龙庆忠先生“文革”后培养的博士硕士如吴庆洲教授、程建军教授等逐步成为了华南建筑史研究的主力。华南在建筑与城市防灾、建筑文化、民居研究和历史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培养了三十余位博士生,主持的古建筑修缮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为广东的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伯齐先生创立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得到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气候性建筑问题和建筑物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以林其标教授、孟庆林教授的研究为代表),吴硕贤院士带领的建筑技术科学在建筑声学、热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岭南园林及庭院建筑研究硕果累累(以杜汝检教授、刘管平教授、叶荣贵教授等代表),还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罗宝钿教授、张锡麟教授等)、居住建筑(金振生教授)及公共建筑(赵伯仁教授、林永祥教授、陶郅研究员、孙一民教授等)诸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成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为亚热带建筑研究的长期努力,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成为国内建筑学科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由夏昌世先生开创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也呈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发展的景象。197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以一个系设计室的班底起步,逐步建成一个综合甲级资质的设计院。在创院之初以“研究”命名,强调“产、学、研”的结合,与学院教学、学术的互动融合。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创作研究,经历林克明、陈开庆两任院长的开创、夏昌世先生的顾问(指导广州华侨医院设计),迎进了莫伯治、佘畯南教授,以及1983年何镜堂先生的回归及至后来任院长主持工作,岭南建筑界的创作力量在80年代初得到汇聚,这是一个跨越两代岭南建筑人的汇聚,也是接近半个世纪对现代建筑探索力量的汇聚,更是一个时代机遇的整体氛围的汇聚。这种汇聚,重新带动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整体发展。

  一方面,以当年“旅游设计小组”成员为主体的的广州建筑创作力量,继续发挥着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英年早逝的陈伟廉先生(1936-1985 ),当年“旅游设计小组”的主力建筑师,后任珠江外资设计院副院长,其80年代创作的广州世贸大厦和金融大厦堪称难得的现代建筑佳作。也要看到,一些逐步远离华南学术主体的建筑作品,逐步丧失了其发展更新的精神根源,难免走入了“表现主义”、“手法主义”的“样式探索”道路。企图以岭南建筑的“风格”或“样式”作为地域建筑创作的出路,严重偏离了现代建筑精神,也恰恰是当年《新建筑》杂志创刊词所要反对的东西。

  另一方面,以学院为依托,传承岭南现代建筑思想,强调与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来实现综合发展的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教授的带领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岭南当代建筑创作的主体力量,形成了理性、实干的创新理念与团队工作模式,完成了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等众多大型工程,高水平完成了200多个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系列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作品引起了建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何镜堂院士在总结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学科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 “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正如当年三老创立的学科基础和整体发展模式一样,华南的建筑学科的整体发展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动力。

  建筑学派的形成,须有其传统之承传、共同而独特之思想精神、高素质的建筑师群落和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纵观当代岭南建筑的发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步;五、六十年代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系统形成并付诸实践,开拓了清晰的学术研究架构和建筑创作方向;八十年代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方向,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九十年代学院以来整体发展,继续了对地域性建筑创作、改革建筑教育和扩展学术研究的探求,地域现代建筑创作精神得到了提升,并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一大批中青年建筑师和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各方面建筑创作和研究成绩突出,岭南建筑学派正处在成长时期。

  中国建筑的发展需要超越流派,而发展出自己的学派,形成异彩纷呈的多个学派是实现中国建筑腾飞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岭南建筑学派进行积极探索的意义之所在。

  1926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1930年担任勷勤大学建工系教授。陈荣枝尤其擅长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作不同形式的演绎。是广州爱群大厦的主持建筑师,并完成了勃大早期巴洛克式校园总体规划。其他作品有朱执信纪念碑、广东省府及广州市府宾馆等。

  符罗飞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艺术家。符罗飞在粤北时期出任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在校期间教授学生美术课程,开设课程有:自在画,模型素描、水彩画等等。出版有《符罗飞集》,《符罗飞:人民的素描》等作品集。

  1930年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硕士,费城美术学院肄业。曾经担任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监造、实业部筹备万国博览会设计委员和北洋工学院教授兼建筑师,广州新一军公墓的设计者。

  林克明先后任勷勤大学和中山大学建筑系教授。林克明任教期间,参照国外同类专业办学经验,结合本国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方针,为建筑系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思想方面,林克明推崇引介国外优秀的建筑师及理论,促进了当时处于启蒙阶段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其建筑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国家教委、广东省等颁发的奖项

  龙庆忠,字非了,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专业。龙庆忠治学严谨、博览群书,他是建筑历史与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创立了中国建筑防灾学,编写了《建筑制图》、《中外建筑史》、《建筑图解力学》和中国建筑结构》等许多教科书。他提倡建筑学要有中国的建筑理论,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提倡建筑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天下为己任。龙庆忠的论文辑录于《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硕士。1 931年8月于勷勤大学任教。后任华南理工学院院长。罗明燏对土木、航空、造船、机械等工程都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亲自勘测设计、主持设计与审查过的工程项目有200多项。他主张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主要著作有《高等结构学》、《飞机结构》等。

  夏昌世先生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并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夏先生作为岭南现代建筑的创始人,具有明确的学术思想和建筑观。他将自己的探索与国外先进的建筑理论用于教学中,强调建筑师的综合素质,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强调与实践结合,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著有《园林述要》一书。

  陈伯齐先后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专业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他是中国建筑界弘扬亚热带理论旗帜的第一代学者,他提出不同区域的建筑应该各有特色以符合国情的需要,并成立了亚热带建筑研究所。陈伯齐在建筑设计理论和规划方面也极富造诣,他对岭南住宅建筑形式的研究指导了南方住宅建筑的造型特征,形成广州地区的住宅风格,他先后完成了多所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