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教育建筑设计探索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19 09:43:18

  教育建筑设计探索第33卷第17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rUREVo133No17Jun2007文章编号:10096825200717—0038—02教育建筑设计探索摘要:结合教育建筑设计实践,从重视环境,注重功能及丰富造型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并深入了解现代教学模式及方法,从而创建出适应教育,智能,技能的教育建筑关键词:文脉,功能,造型,教育建筑中图分类号:TU244文献标识码:lA随着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贯彻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大,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中小学教育对校园硬件要求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全国教育建筑的开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按照我国教育改革方针,把握教育发展趋势,设计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以共同推进教育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重视环境延伸校园文脉建筑物的存在与其所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幢新建筑物要与周围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达成和谐关系,就必须深入理解建筑所处环境的要素,加以分析,判断,去伪存精,使建筑融合于环境之中,取得和谐统一所校园从总体布局,校园环境,建筑形式都已拥有自己的脉络风格,为达到使传统的校园文脉加以延伸,充分体现教育建筑的特点和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交往空间与创造优美环境是建筑布局的设计重点建筑作为校园环境的主体应以其有形的空间和丰富的建筑语汇,为学生创造一个宜人,活泼,宁静的气氛,提供更多的参与,交流和拓展思维的户内,户外空间,使校园环境具有场所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环境熏陶,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和创造精神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探索中学校园轴线空间的统率作用,运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组合构图,突出表现校园主题广场,中心广场,生活广场三大广场及院落空间环境的序列特色,在确定功能理性秩序的同时,将感性与理性的契合贯穿其中,努力使校园空间疏密错落有致,富有新时代的节奏韵律感,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单体建筑设计中,教学区是整个校园建设的重点项目,既要考虑它在教学上的科学性,管理上的方便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学楼,科技楼,信息楼,图书馆等建筑均采用传统院落式空间,围合而不封闭,内聚而不沉闷,使其成为师生休息,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设计中采用两层连廊连接各教学建筑,使得各建筑成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创造一系列开敞,半开敞的院落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场所,也使教学区由于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院落关系,整体上更易于与环境融为体,而通过虚实相间的构图手法组合而成的丰富院落空间,使人胜似闲庭信步,步移景异注重功能,完善教学空间建筑形式离不开其内在功能,合理安排各房间的动静分区,功能分区是设计的基本准则,创造一个宁静而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教育学习空间是设计的根本目的教学楼是学校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主要由各种不同要求的教室,辅助用房以及交通面积组成,普通教室和合班教室是数量最大,使用率最高的主要房间,教室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室设计中,重点考虑教室形状尺寸,前后排学生距黑板的距离,在保证前排距离的前提下,大中型教室宁可加宽而不宜加长,长宽比在15~10-1为宜,教室太长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和注意力分散,而且还加重教师授课的体力消耗另外教室内音响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中型教室空间较大,假如后墙粉刷过于平整光滑,会使声音产生反射,学生听到的声音不够清晰,这对于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弊病,因而在内墙装饰设计中,将教室后墙设计采用具有吸音效果的装饰材料,以达到教师声音清晰的目的教学楼的交通联系部分如走廊,过厅是学生课余活动的场所,尤其是天气不好的季节,逗留的学生很多故为了扩大交往空间,创造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设计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底层架空,这种手法对于潮湿而阴雨天气较多的南方地区非常适宜,扩大了全天候活动空间,使校园空间通透感加强,走廊局部加宽,延伸,丰富了平面布局,也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教学楼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是设计的又一重要部分,对于南方地区在设计中一般考虑单面走廊,自然通风好,少部分中间走廊,采用偏心走廊,南深北浅采用较广,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是必须的但并不是单纯地加大窗户面积,那样夏天靠窗户的人受不了强光,况且窗户太大不利于节能所以在设计中在满足房间自然采光系数达到规范要求的同时,还应考虑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以保证室内正常的采光环境丰富造型,追求和谐统一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美的艺术形象能令人心地纯洁,使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所谓山空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建筑的文化内涵是通过建筑的内部空间体验和外在形式传达的,校园是育人空间,环境是无声的课堂,创造一个优美而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教育建筑设计的努力目标如果说校园的环境景观,规划及历史文化内涵是学校的灵魂,那么,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空间设计就是校园环境表达方式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等有形的设计语汇及手法将美,舒适与场所感等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形成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应有整体性和群体观念,为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上不追求单幢建筑的新奇与个性,而采用和谐统的立面构图,统一的屋面形式,统一的檐口出挑和处理,统一的色彩运用,统一的立面母题,形成丰富而富于个性的整体形象收稿日期:200701—04作者简介:王新1968一,女,工程师,二级注册建筑师,广州穗诚地铁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00第33卷第17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0133No17Jun2007?39?文章编号:1009—6825200717—0039—02武汉市滨湖空间设计浅探摘要:首先分析了武汉滨湖空间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和设计建议,旨在寻求一种建设有特色滨湖空间的发展道路关键词:公共空间,滨湖空间,湖滨缓冲带,大生态圈中图分类号:TIJ98411文献标识码:A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对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武汉的诗意盛赞那些赋予城市生命,活力和特色的自然景观,正是武汉市城市特色创造必不可缺的主体之一位居华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是古称云梦泽的地区,三镇水网纵横,江湖泽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十分广阔登高远眺,碧波万顷,浩浩荡荡,为为壮观现代的武汉也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丰富的水资源依然是武汉的一大特色三镇湖泊虽两经填占,到目前为止,市域范围内有10hm2以上的湖泊仍有166个,水域面积达2187,约占全市面积258%因此,武汉是典型的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城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湖空间,由于保护不当,过度开发等问题正在逐步走向衰败 当前建设中的问题11 建设策略失误 现代城市在向外围膨胀的同时,又呈现更为强烈的内聚效 应,城市密度恶性膨胀,城市有限的承载力在超负荷中运转,出现 了人湖争地的局面,而湖泊在这种争执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湖 泊作为公共空间,它得益的对象是全体市民,按照市场运行的准 则谁投资,谁受益,以及谁得益,谁支付的原则,很难明确投 资对象,于是投资的责任便落到了政府的身上要保持运行这些 公共空间,费用巨大,而如果将这种公共空间调整为开发空间,便 可以获得巨大的投资利润在这两种选择面前,政府往往倾向于 后者,选择暂时将公共利益让位于经济利益的运作方式以武 汉市南湖为例,由于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作为卖点,大量的住宅楼 结语基于教育建筑的特殊性,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应广泛涉猎教育 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环境设计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 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校园建筑设 计中,以建筑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供适应教育,智能,技能和身 心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校园环境空间,设计出优秀的教 和城市道路环围湖泊四周,昔日南湖浪拍蛇山脚,东湖直济长江 水的壮观景象早已不在 12 湖泊面积锐减 面对着如火如茶的城市建设,大量的湖面被填,湖与湖之间 的地下水联系被切断;人们肆意地在湖面周围加建违章建筑,硬 化湖岸,割断水体同岸边的联系,造成附岸生长的微生物和生物 的消亡;湿地,滩地的丧失导致湖泊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城市快速 排水系统很快将雨水排人城市的生活污水管道,再加上城市道路 多为硬化铺装,造成了土壤自然蓄水能力下降;湖泊的水源得不 到补充,水质逐渐变坏,形成一片死水,臭水环境逐渐恶化,最 终沦为一个大的垃圾场,成为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利因 素,而走上被填埋的道路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湖面越来越少 根据规划部门对武汉主城区的调查,20 世纪90 年代初,主城 区有35 个主要湖泊不包括水塘和鱼池,总面积95 前已有小东湖,玻璃荡子,大脑壳湖等8个湖泊先后被填占消失 如今,实有湖泊27 个,面积87 万亩,面积减少500779 亩,减少 了535%,相当于一年消逝一个湖泊城市的生态格局受到威 胁,原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构筑物相融合的城市意象逐渐模糊, 人们在城市中很难得以喘息和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13 水质污染严重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型工业城市,污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无 节制排放,直接导致了武汉多数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质较差 比如,原来清澈见底的东湖,由于周边污水不经处理长期超标排 人湖中,致使东湖富营养化严重,藻类大量繁殖,湖水浑浊,生态 平衡受到破坏再以南太子湖为例,屯口开发区的污水多排人南 育建筑 参考文献: [1]王立探索个性化的建筑空间[J]建筑,20019:56— 57 [2]郝俊文某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 2006,3214:22—23 Oneducationalbuildingdesign ,AG11 Abstract:Combinedwithpracticeineducationbuildingdesign,fromthreeaspects-environ ment,functionandarchitecturalmodelingthecul— turalconnotationineducationalbuildingdesignisdiscussedInaddition,modemteachingm odalandmethodarementionedinordertocreate educationalbuilding,whichsuitto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 Keywords:culturalconnotation,function,architecturalmodding,educationalbuilding 收稿日期:2007—02—09 作者简介:王石章1977 一,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 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