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景观园林论文十篇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23 18:09:41

  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近20年来虽是中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也确有一系列造成破坏的事实,以人造景观为例,人造景观公园的开发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资源的补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现后,作为旅游杭州的补充内容,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万游客,正是由于这些人造景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纷仿效,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一轰而上,以致于投资者苦苦经营,难以为继,到如今已几乎泛滥成灾;总览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约在20%,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的宏观失控。当前,人造景观的“泛滥”已成为又一个典型的投资失控。据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无锡、武汉、河北、成都、山东等地投资开发了“水泊梁山”;继深圳之后,广州、杭州、长沙、上海等地也投资建设“世界之窗”。而这类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支撑不了多久,便门可罗雀、几乎“全军覆没”;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开夜总会;北京动物园“西游记宫”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游记宫”改还绿地;开业仅8个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员的1/5,1998年初便申请停业等等;此类人造景观在这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兴建了好几家相类似的主题公园。前一时期,北京的八达岭游览区及附近近10年“造宫运动”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宫一一秦始皇艺术宫、华夏帝王宫、成吉思汗行宫、萧太后宫全部改行下马。此外,部分地区高密度的人造景观是宏观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几乎每个郊县都有3~5家,在上海至无锡不过150千米长的沪宁线家左右的这类主题公园,这么多的人造景观与所服务的客源相比,显然“供大于求”。

  2)规模上的一味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数公顷,多则数百公顷、有的超过1000公顷。已建成的这类主题公园投资亿元、占地100公顷以上的超级项目全国有20多处;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占地可观的大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如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33.3公顷;长沙世界之窗投资3亿元、占地40公顷;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80公顷。人造景观从其功能上,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像现在这样欲反客为主的投资势头,在当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几年后留下很大的遗憾。目前仅上海的人造景观建设工作已超过200亿元,而我国近年来每年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总额不到2亿元,还不及一处人造景观的投资多。因此,一方面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部分人造景观内容匾乏,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是在深圳“锦锈中华”等人造景观生意红火异常、投资回报率高的引诱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的调查,实事求是的论证;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宫”、“村”、“园”到处都有,而其艺术水平尽属于模仿、复制、翻版阶段,停留在以偏盖全、以小喻大的加工制作层次,形似而神非,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与“中华民族大观园”,内容风格相仿,构思太简单,前者借演出支撑了2个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则无法正常开业。还有一些人造景观格调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这些粗制滥造,期望“立竿见效”的人造景观,因宣传迷信及伪科学,因而常常“短命”。

  80年代以来,结合城市的改建,巴黎兴起了一股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从这些通过方案竞赛产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国在积极探索与20世纪的城市相适应的园林形式。其中拉·维莱特公园因其独特的形象和深奥的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在国际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是方案竞赛组织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并促使建筑界对中国的现代城市园林进行反思。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人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因此,19世纪的城市公园受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给人以建筑环境所包围的乡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们所喜爱的游乐消遣场所。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极端的“绿地”理论学说,它片面地强调了城市园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园林的形式,实际上是抹杀了园林艺术。人们已习惯于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单调、布置着游乐及文体设施的休闲公园。更多的“绿地”退缩于建筑环境之中,成为拾遗补缺的空地或儿童游戏场。20世纪的城市园林已不再像19世纪的城市公园那样是市民喜爱的社交场所,也失去了过去那种令人向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为了适应城市改建新时代的需要,革新传统的城市园林或“绿地”的观念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便成为巴黎新型公园建设运动的主导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竞赛的评审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风景园林师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担任,评委也大多数是国外著名的设计师,以确保优胜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来自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选出9个最佳方案经过深化后参加第二轮评选,具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建筑师屈米最终成为公园的总体设计师。当时只有40岁的屈米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教授建筑学,后来在纽约开业。他对现代城市和建筑研究颇深,或许是所有参赛者当中最有理论水平的,但是缺乏园林艺术方面的经验,这也使他得以摆脱传统园林的束缚而另辟蹊径。屈米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园林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园设计,在构图上十分严谨和紧凑。

  拉·维莱特公园本身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出于水上运输之需,从公园的西侧流过。m6米乐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各异,各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因此,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主题花园的处理上,而不是公园的整体框架上。与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主题花园也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风园”中造型各异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游池;“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而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经历;“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最后,“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及成年人跃跃欲试。“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园”是由屈米设计的。

  拉·维莱特公园对外开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达到了要将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园中来的目的。其中当然也有科技馆、电影城、音乐城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从城市公园的角度看,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未必就是未来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据此就给现代城市公园下定义。而且,它无疑是一个法国式的作品,综合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状况、科技文化、哲学思潮以及公园的周围环境。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园作为样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公园的样板。但是它对我们今天仍然不无启示。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世纪之交全世界共同对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问题的关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现实,人们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从而预测下个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建设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环境正是我们园林、园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下介绍四川《蜀风园》及上海《明珠苑》设计。

  四川古称蜀,乃天府之国。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实,文化悠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沟和黄龙寺可谓天下神奇……蜀中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的风格盖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长于斯者,有流寓过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业者。秦时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和,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传至今。类似祠园共融、文联同韵的名园还有杜甫草堂、望江楼。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后经历代修缮,使工部凤诗史堂相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锦江边,既丽且崇,植竹万竿,漫步修篁中,境画意诗情。该园园门楹联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是说杜甫草堂、和望江楼是成都齐名的三大名园。名人留名园,在蜀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珑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初建于宋代的画池,其名既有文彩内涵,又描绘了其遮掩覆蔽风光如画的园池景色。位于新都县城的桂湖,乃明代状元杨升庵年青时读书之处,湖中种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爱莲,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遗爱在人间。类似的名人留名园,还有三苏凤文君井、古瓮园等。

  四川园林文风浓郁又均以崇尚自然为本,在四川园林中以杜甫草堂最为著名。《蜀风园》的设计立意,围绕“人与自然——自迈向21世纪”的主题,突出表现四川自然风景和园林的特色。其设计构思,借鉴四川优秀传统园林特点,兼采杜甫草堂园林的经典园景,浓缩重组再创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再现四川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文风浓郁,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的特色。《蜀风园》以石书、楹联、字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这一特色。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由于“诗圣”的崇高地位,杜诗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视,杜诗书法、诗意画亦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品的题材,可谓名作荟萃。《蜀风园》是借鉴杜甫草堂的经典园景而设计,园内的碑刻、楹联、书画自然是以杜诗为题材而制作,诗史堂陈列的板刻和字画是选用杜诗“堂成”等杰作,选宋、明、清及近现代大家坡、祝允明、郑板桥、章炳麟、于右任、李济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等人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选张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图”。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叠石为基座的石书景壁,内容是杜甫诗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是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页岩上,形如石书,别有一番意蕴和独具的景观。杜甫的诗赋、古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与园林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谓是《蜀风园》中文化设计的三绝。从而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

  上海园则是另一风格,如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赋以设计创意,使绿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海屹立东海之滨,被喻为“东方明珠”,而光彩夺目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园设计方案经过一再竞标,最后以明珠为主题的《明珠苑》脱颖而出。《明珠苑》设计布局以圆形《圆珠形》为设计母题,平面构图以大圆(d=25米)为中心,大小圆相切,大圆中部契合弧形轩廊,小园区设明珠岛和主景大花球。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式的半封闭空间。

  《明珠苑》以明珠为创意主题,园内高处的明珠岛上设立花园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锈钢球架中,并通过滴灌输送水分和养分。球直径为3米,球高5.4米,栽植数百株盆花。在花园环路周边设一座座汉白玉立柱的球灯,大花坛周边设雪白的石球。另有滚动的“幸运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龙柏球、瓜子黄杨球等,园内诸多的石球、灯球、花球、幸运球……形如各类“珍珠”百余颗,玲珑可爱,饶有趣味,藉以创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每当华灯初上,园中的石杆灯、地下灯、水下灯灯火璀璨,珠光闪烁。大花球、大花坛色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独特风格的上海派园林《明珠苑》力图让游人感受到清新、活泼、酣畅的现代都市情调。《明珠苑》内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设计者竭尽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开发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武装《明珠苑》。因为现代的都市花园为游客提供的不应该仅仅是观景的功能,而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游人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设置红外线探测问候仪,每当游人进出便会听到“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问候语。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这是为《明珠苑》特别研制的产品,游客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而跳泉设在小园水池的周围,一段段水柱有节奏的从一个花钵跳人另一个花钵。在水池一侧的“幸运球”是一滚动石珠,游客可以随意改变滚动方向。与其对称的另一侧是一个陶制花钵,由名人运用高技术制作,壁薄声脆。花钵倾覆在绿地高处,五彩的花带从花钵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满整个花坛。而建筑内的电子魔灯会因游客的手在魔灯上移动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灯采用了节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灯,光线柔和,造型别致。屋顶花钵中的水晶花泥和园路表面采用的强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面均为造园的新兴材料。《明珠苑》力图运用新建材、新科技来证明:园林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者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研究城市园林诸因素及其关系的生态园林,其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园林学说,研究的对象是按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自然环境或游憩境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传统管理方式,被动地进行养护管理,应以生态学重新认识组成园林诸因素的作用,认识园林植物的作用,特别是处理好人与园林植物的主体——树木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园林绿化三效益的认识。以人与树木共荣为原则。

  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迪人们与树木共存。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另一个大家庭;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观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爱护自然、爱美的自然本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的选择十分讲究,首先是冷暖色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红、黄、橙以及与这3种颜色相接近的色彩都属于暖色系,给人一种热烈活泼的感觉,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常用色彩;青、蓝以及与这两种颜色相接近的色彩都属于冷色系,选择这种色系的色彩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深远感,给人带来一种庄重、宁静的感觉,我国古代园林景观就多采用松柏一类的冷色系植物。其次是对比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色轮表中相对的两种颜色就构成了对比色,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园林中的草坪旁通常会有几棵红枫,这就是为了达到红与绿的对比效果。再次是色彩各种法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其中,统一与多样法则的应用是为了达到一种“层林尽染”的效果,对比与协调法则的应用是为了达到“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节奏与韵律法则的应用是为了达到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效果。

  首先是与园林建筑的搭配,如在景墙背景处栽植红枫等,在靠椅旁栽植蒙古栎等,在门口或洞外栽植鸡爪槭等;其次是与道路的搭配,通常会在中央分离带或道路两旁栽植色块,栽植一片或三五株彩色树种,如紫叶小檗、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道路交叉点或转弯处应突出承接作用,可栽植一些高大彩色树种,如,银杏、五角枫等,中间搭带一些宿根花卉。再次是与山石的搭配,山石与彩色树种的搭配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其中,香山红叶就是山石与彩色树种自然搭配的典范,除了红枫外,南天竹、鸡爪槭等彩色树种与山石的搭配也比较常见,对于置石,则可以搭配一些低矮的彩色树种,以相映成趣。最后是与水体的搭配,园林景观的溪、湖、潭、涧,周围必然要有树木的搭配,在溪流曲折处除了可以栽植黄金柳等,还可以考虑栽植一些紫叶李等彩色树种,规则式水池通常会采用欧式风格的配置手法,彩色树种在配置上也比较规则,在灌木层会更多采用金森女贞等彩色树种,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园林景观所体现的文化主要包括宗教哲学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文化的内涵都能够通过彩色树种呈现出来。彩色树种所呈现的宗教哲学文化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保持彩色树种的原貌,以自然之态呈现于人,则是符合了道家的思想要求;一些佛教寺院会栽植一些银杏。菩提树等彩色树种,例如潭拓寺的银杏。一些古彩色树种也多与名人文化有所联系,例如卢县的古悬铃木,相传是鸠罗摩什从印度带入我国的。彩色树种所呈现的民俗文化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如榉树因与举人谐音,南天竹的“竹”字与祝谐音,因为这些美好寓意为广为栽种。

  明清建筑最主要的代表北京故宫以及苏州园林的设计,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宫建筑布局是以主体建筑放在中央,其他建筑成十字轴线对称的建筑风格这种规格礼制性很强。而轴线曲折的布局设计多用于明清的园林空间布局设计,这种布局设计学又分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VitruviusPollio)(2004-1)不管明清建筑中是以纵轴为主的设计学风格还是以轴线曲折的建筑规划布局设计他们都在人文上反映出当时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性而且设计出的建筑总体性、综合性很强。这点在我们现代设计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近现代中国建筑前期主要受西方的文化教育的影响在建筑设计方面追求西方建筑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代表建筑北京香山饭店,北京鸟巢体育馆,中央电视台大楼等新近代建筑。在最近又兴起了回归自然的明清建筑理念把建筑作为环境的有机整体,代表有黄永玉的北京万荷堂。人文风潮的突飞猛进也离不开骨子里面千年儒家的文化精神

  质地,色彩,形状,并具有联想性,这些都是建筑学学习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把建筑的直观具象性和瞬间永恒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既满足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寓意又增加了装饰意味的美感。明清园林建筑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然和其他艺术交融、沟通、整合。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打开一扇崭新的、美妙绝伦的窗口。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是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设所需的各项投资经费,并且还能够在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营造更多审美效果,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观赏效果来对园林造景因素中的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进行美化设计,有效将园林设计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融入进去,体现更深层次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因此,园林艺术设计者要综合考虑环境设计的各项指导性原则,在降低经济投入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园林艺术设计水平。

  2.1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丰富园林设计思想园林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审美性、真实性和观赏性,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对景观规划中的植物造景进行设计,以体现出绿色植物的层次感与审美效果。此外,还要紧密结合城市本土化的建筑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树种植被和花卉,以此丰富城市的多元化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增强景观规划设计的可供观赏性和娱乐性。2.2构建城市“零污染”的绿色生态系统大力倡导建设原生态的绿色景观园林艺术,是因为绿地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空气质量、涵养城市地下用水水资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汽车尾气含量以及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融入较多的园林设计思想,可以起到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对于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依据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指导理论所倡导的原则,应当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出保护珍贵野生植物的理念,实现提高城市景观质量与稀有植物数量的双发展。充分收集、培育和保护稀缺的野生植物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植物的栽培品种,并且还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艺术观赏价值、净化城市空气、绿化城市环境。2.4园林规划应坚持保护植被自然地貌的原则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很多开发商为了在最大限度上追求经济利益,在城乡结合处大力进行移山造地以及推土建设开发项目,对原生态的风水树林草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此以来,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性植物产生了破坏性,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研究和科学价值的提取,对实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2.5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建设城市景观规划园林建设设计者应该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性原则来进行,在园林建设中充分体现相关科学的综合性因素,按照五大规则性标准来执行:其一,功能标准,将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园林设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其二,体现高效率和经济实用性,提倡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以及资金时间投入,创造出最高的经济效益和资源价值,以做到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其三,资源的循环和可再生标准,充分发挥资源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以及再生功能,对园林绿地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其四,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注重培育乡土植物以及多样性植物,并积极倡导外来物种引进机制建设;其五,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突出园林规划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全力打造独立性较强的游赏娱乐空间。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挑选实际项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项目的选择应以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项目。选取的项目还要具有典型性,将实际环境项目、课题设计以及创新思维设计调研融入教学中,能够反映同类设计项目的一般特性,从而掌握这一类项目设计的方法和程序。园林景观设计真实项目最好位于学校周边的场地,让学生到达现场进行踏勘和调研,通过对实地考察分析和研究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职业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

  实际项目教学提倡独立自主探究和互助学习方式,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目标。教师给出实际项目设计课题,学生通过分析、调查和讨论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组织动员者。教师要从全局掌控课程的进程,要求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始着手项目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明确各组内成员的工作内容,要及时了解每个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度,对设计方案方向有偏差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实际项目教学方法既满足了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也符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课堂讨论项目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之前,教师需要大量阅读相关参考文献,还要对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向进行全面了解,也要全面把握本学科的知识。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一言堂讲授方法,是由单向进行变为双向进行的面对面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师生交流互动环节,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讨论方案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将课堂讨论实际项目扩展开,给学生新的视角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一种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实际项目驱动教学中成为主角;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园林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结束后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做完作业后直接交给教师,缺少项目成果汇报、评议、总结等重要环节。通过项目成果汇报让学生演示方案设计和讲解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旨在诉说一些在园林景观设计图纸中无法表现出来的巧思和创意及锻炼学生语言组织的逻辑性、连贯性。评议是教师根据各个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进行的点拨和评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全部或部分学生的制作成果,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品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修改意见或是做出具体的修改方案。教师从整体上对成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在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也给予点评,指出不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艺术设计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汁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2.1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2水体: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景观的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它们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在创造自然中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产生了许多大地景观艺术,如荷兰WEST8的鹿特丹的围堰。

  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汁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道理很简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抓紧时间,相信我国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传统的开发对生态系统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水循环的改变,开发过程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减少了水向土壤深层的渗透,地下水体萎缩,溪流随之退化,同时增强了地表径流,在降水集中时期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出于降低开发过程中水方面的影响,衍伸出一个专有名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雨洪管理策略,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模仿自然生态过程来管理雨水。自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环境总署推行的低环境影响开发技术逐步在美国得到应用和推广。之后在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很多城市都有利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设计的雨洪控制利用工程。例如在北美,该技术强调在开发初期考虑如何保持整个自然循环的链条不被打断破坏,通过小型、易建及维护成本低的设施实现面源污染控制、维持环境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这项技术是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在新开发区实施的极为成功,在旧城区改造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植被浅沟、生物滞留系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国内应用起步较晚,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和雨洪灾害问题的严重,该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998年国内首次开展针对雨水利用与污染控制的相关技术研究;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水专项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研究,LID技术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今针对生物滞留系统、植被过滤带、人工湿地等多种源头或集中雨水控制与处理设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多项示范工程,其中较为著名的工程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博园、上海虹桥机场、深圳市雨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这些对我国城市的雨水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而言,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目前仍主要局限于小规模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实践旨在关注场地水文过程,通过场地设计手段模拟场地开发前的水文过程,减小人为开发对于场地的影响,其优势已在相关研究中体现,可以减少暴雨径流量并减轻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去除雨水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中和酸雨,节省雨水回收成本,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雨水处理费用,降低城市降雨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景观设计中实现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做到维持原有地形,保留原生植被和大树,减量、循环、再生(reducing,recycling,reusing,简称3R)原则。低影响设计可以理解为旨在降低人为活动对场地或环境影响的设计。低影响开发策略可以作为低影响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水文影响之外,从多角度考虑如何降低设计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创造节约型园林,在兼顾植物景观的美化功能外,实现园林生态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现代园林的特色之一。

  将土地现有的地形地貌与环境肌理作为设计的基础加以改造,既可以减少设计及施工成本,又可以减小对环境影响。2014年青岛世园会,就是结合园区山地地形,在原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合理配置景观,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周边山体进行破坏,使园区与自然相融而成、浑然一体,凸显山地世园会的景观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植物作为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要素,需要更多的养护成本。原有的植被与大树已经适应了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就能长势良好。移栽的植物,所需的移栽或维护成本极高,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护、补植等工作都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对土壤等环境条件带来一定的改变。保留原生植被既节约开支又能保持原有植被生境以最大限度减小对土地的影响。

  3R原则强调了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同时也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减量原则是从输入端考虑,由景观设计开始,要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的特点。循环原则是从过程考虑,强调能被多次反复利用。再生原则是从输出端考虑,将废弃物再次利用成资源。如在步行路中对石材或砖块等铺装采用非粘缝处理的设计,既可以在施工阶段减少粘缝材料的使用,体现减量原则;又能增加场地的透水性使植物可以利用雨水资源,以及在个别铺装块损毁时进行替换,体现循环原则;还能为今后整片铺装材料用于别处提供了可能,体现再生原则。

  植被浅沟被用于收集地表流动的雨水,是植被浅沟浅草覆盖的输水沟渠,它几乎与传统排水路径相同,差异就是其输送的雨水由地下转移至地表。如此设计可以使一部分雨水蒸发到空气中,一部分雨水渗透进入土壤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植物的吸收过滤去除污染物。将植被浅沟引入公园,沿着公园主路两侧分布,并与花镜相结合,能承担排水作用的同时丰富生物多样性,功能与景观并存。美国波特兰NE Siskiyou绿色街道两侧雨水改造的代表性实例之一。在街道两侧种植带中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无需过多的养护管理成本,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植物生长缓慢,植物之间外形或颜色上差异明显,多为常绿植物,一年四季都有观赏价值。同时,巧妙运用路缘石收集街道的雨水径流,使雨水汇集到植被浅沟之中再加以吸收、过滤和渗透。这个项目为城市雨水管理策略提供模型,并为居民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生物滞留区大多指能够收集并储存雨水径流的区域,一般低于地面,表层种植耐水湿、吸附能力较好的植物,下层为多孔隙渗透能力较好的有机覆盖层,通过植物截留和土壤滞留处理径流雨水,同时使雨水得到有效过滤。通过植物材料的过滤和吸收净化雨水,还通过截留雨水,减缓径流,使雨水缓慢渗入地下土壤以补充地下水,是一种有效处理雨水的方式。生物滞留区不仅可以吸收污染物,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获奖项目万人工厂的停车场生态设计,将生物滞留区分布于停车场周围,起到雨水管理的作用。周围的停车场、屋顶雨水在场地内汇聚减缓径流速度、中和径流影响,维持了工厂周围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这还是一片变化凹地,植物的选择上选取耐水湿及耐干旱的植物,雨季时形成湿地景观,旱季时则变为草地景观。该案例同样适宜应用在郊区和城市地区,体现了景观设计者对环境可持续性理念的实践。

  雨水花园是生物滞留区的一种较小的形式,接收来自屋顶或其他不透水区域径流的浅洼地,并种植植物。雨水花园不是湿地,在非降雨间期它们几乎是干燥的。雨水花园可以由几个花坛逐级降低组成,上层过量雨水流向下一阶花坛,因此每一阶花坛需采用不同耐水湿特性的植物组合,在上阶花坛选择具有吸收作用的湿生或挺水植物,在下阶花坛选择适应干湿变化生境的耐水湿也耐干旱的植物。唐纳德溪水公园是雨水花园的典型案例,位于美国波特兰的繁华街区,原本是一块湿地,后发展成为工业用地进而成为废弃地,设计者用现代新技术重现过去湿地景观,以水和栖息地作为公园特色。公园充分利用基地地形由南至北逐步降低的特点,收集周边地表径流的雨水,由坡地高处到低处反映的是土壤含水量由低到高变化的过程,收集到的雨水经过不同植物过滤带的吸收和过滤,经净化得到的雨水被收集到坡地下方的水池中 。

  绿色屋顶是将植被层纳入到屋面系统里,由植物、种植土、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等结构组成,在我国近几年呈快速发展趋势。绿色屋顶能通过减缓整个屋顶的径流速度,通过土壤及植物的储水来消减城市径流,并对建筑及周边地区起到降温增湿作用。绿色屋顶不仅可以净化和吸收雨水、减小屋面径流,有效调节建筑室内温度变化,还能增加城市绿量,创造城市新的绿色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起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作用。绿色屋顶可以减少空调使用,研究还发现绿色屋顶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并且兼具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空间。在满足绿色屋顶结构负荷要求的条件下,应大力推行绿色屋顶。芝加哥市政厅“绿色屋顶”,坐落在美国芝加哥市的中心。面积将近两千平方米,于1999年由芝加哥市环保部门启动,由景观设计师、环境工程师、建筑师等设计人员通力合作完成。在原有屋顶上由下至上依次铺设支撑层、水蒸气控制层、隔热层、防水层、排水层及过滤膜,最上层是植被生长的土壤层。考虑到屋顶风大的特点,而且植物在生长季节可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干旱,因此植物选择喜干、喜光,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抗风性强的乡土植物。实际效果证明,这座屋顶花园在降低温度、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

  1.1园林造园中运用竹文化竹林中的竹子因虚心有节、坚韧常青,竹子、竹林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酷爱、推崇,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竹子象征挺拔高洁、耿直超凡、不畏逆境、坚韧不屈等文人气质与精神,竹子与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竹子因形神兼具,在儒家文化中被赋予人格化,代表着谦虚、仁爱、坦荡、无畏、高洁、耿直等。爱竹古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宋苏轼及清.郑板桥。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郑板桥在其诗画中多以竹为创作主题。因竹文化历史悠久,所以在我国园林造园中竹子及其竹文化得到广泛运用,如上海的豫园、苏州沧浪亭、怡园等都有竹子及竹文化印迹。

  1.2可做园林造景地被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比较强的植物,其主干、叶形、竹叶颜色和形态都有明显特点,相对其他高大乔木而言更显挺拔、秀美、颀长。在较小的竹林中可营造竹径通幽、庭园深深的休闲环境;在园林中水体被喻为园林景观的“眼睛”,因此在园林绿地的水边栽植竹子,秀美颀长的竹子恰如景中的“眉”,可营造“眉清目秀”的景观,微风吹来,竹子及其倒影摇曳如拂动香袖,水与竹恰是“眉目传情”,美不胜收;竹石成景也是传承了古人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竹子的柔美可以缓解、柔化景石的生硬感、笨重感,景石如骨架、竹子如衣裳,相互依偎、衬托,增加景观层次感、美感。

  1.3可做园林景观造景材料竹子有着较好的物理学性质,可在许多园林环境用来创造、制造出协调环境的园林景观单体或构件。如竹子在园林造景中可广泛用于建造园林亭、台、楼、阁、桥等竹建筑,还可制作竹制园林小品、竹篱笆、竹工艺品、竹外壳果皮箱、竹地板等。

  1.4可做园林生态旅游的载体竹子在适宜的地理环境可作园林造景的植物,竹林在园林景观还作为休闲生态旅游的载体。竹林四季常青、颜色翠绿、幽深宁静、林间所含负氧离子丰富,可开发成为良好的园林旅游资源。我国发展大面积竹林为生态旅游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重庆、广东,如浙江的安吉竹博园、四川蜀南竹海、湖南桃花江竹海等;规模小的竹林在许多旅游景点也比较常见,小规模竹子在优良品种的选择上灵活性、优越性更高。

  当园林景观中以相对较小面积的竹林作为游览对象、游览环境时,通常在竹林下筑以小径通行,而竹林的郁闭度一般均很高,因此其林下野生地被不仅品种少、数量也很少。要让竹林林下道路愈发显得清幽整洁、两边无泥土及无腐烂竹叶堆叠,更大满足园林游览观感的需要时,在竹林道路两边进行绿化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进行竹林下绿化可丰富林间植物空间层次,达到良好的竹林林下园林景观效果。

  2.1竹林林下园林绿化发展概况因竹林本身消耗土壤肥力大,须根多如牛毛,须根连接起来犹如立体的无数重叠的空间大网,因此竹林易造成立地环境的土壤肥力不足、水分不足,土壤须根性“板结”,加上竹林郁闭度高等原因,竹林林下园林绿化发展比较滞后,所以有“竹林下种什么植物都不活的”的说法。

  2.2竹林林下植物的调查情况通过现场踏勘柳州各景区的竹林林下地被情况,一般常见的野生品种有茶条木、假鹰爪、朱砂根、多花黄精、络石、松叶蕨、淡竹叶、扇叶铁线蕨,华南毛蕨、皱叶狗尾巴草。总体情况为品种比较少、生长状态大都不佳,其中假鹰爪、朱砂根、多花黄精能开花结果,茶条木和淡竹叶生长比较健壮,其他的品种的长势都比较弱。柳州市作为部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园林部门对园林绿化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绿化地避免黄土露天现象。

  2.3竹林林下园林植物的选择与试验笔者历经5年时间,通过选择耐郁闭度高、耐阴的植物进行竹林林下绿化试验,林下郁闭度在0.8~1之间,全天晴天且有日照时接收到的光照时间小于2h,试验结果如下表:结果表明:在竹林下试验种植的植物中长势优良的几乎没有;长势相对良好的植物有幌伞枫、罗汉松、蒲葵、龟背竹、金粟兰、花叶冷水花、肾蕨;长势中等的植物有亚洲文殊兰、水鬼蕉、华南毛蕨、八角金盘、花叶鹅掌藤、板蓝、马克肖竹芋、海芋、翠云草、虎尾兰、巴西鸢尾;长势弱的植物有蜘蛛抱蛋、朱砂根、灰莉、络石、吊兰、赪桐、沿阶草。

  3.1选择耐阴植物选择耐阴的、有持续生长量、植株表现出茂盛迹象的植物,比如幌伞枫、蒲葵、花叶冷水花等,有生长量才能让人感觉到植物的生命力、才会达到比较好的园林效果。

  3.2给植物补充阳光、补充水肥通过适当修剪过密的竹丛,增加阳光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竹林下种植园林植物的实验表明,耐阴植物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后,一般会呈现出饥饿、瘦弱的营养不良现象,一般只能通过间伐过密的竹子,让光照透下来照射到植物,同时加强水肥管理,才能让植物逐渐恢复生机。

  3.3加大种植“密度”对于生长量小、但能保持原来种植时植物体量的植物,需打破常规的种植密度种植,按照“满铺”种植,即选择种植的植物在种植时已达到最佳园林效果的数量、体量。

  3.4补充叶面肥对竹林下园林植物影响最大的必然是竹子,竹林郁闭度大,竹子须根发达、无孔不入,所有土壤都充满了竹子须根。这样竹林下的绿地不但贫瘠、干涸、而且须根形成土壤“网状板结”,人工追加到绿地的水肥很容易被竹子抢“吃”,必要时需要针对性的对种植的林下植物加餐—补充叶面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3.5病虫害防治郁闭的竹林容易滋生蚜虫、竹大象虫、竹织野螟,蚜虫的粪便又滋生煤烟病,在早春3时是可用色板诱杀蚜虫,用频振式黑光灯诱杀竹大象虫、竹织野螟,以免殃及竹林下植物;阴蔽的竹林下还容易爆发红蜘蛛,如海芋的叶子芽头常被红蜘蛛吸食,可喷洒阿维菌素灭杀。

  ①在进行定点放线时,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中规定的参照物,也可以应用方格网法定点,一定要保证位置的正确。完成定点放线后要验点,确定无误后才可施工。

  ②在进行大树放线时,要考虑本身大小与确定位置的协调性;如果进行规则式种植,则必须保证树穴位置的整齐性,可用白灰标记树位中心;在进行行道树定点时,可以依据路牙或道路中线,依据图纸规定的株距,间隔10株插1根木桩,作为记号;进行孤植时,也要利用木桩标明树穴的中心,并且要标明栽种的树种和大小等。

  ③设计当中的绿篱、色带、色块等,也要进行定点放线,可以应用方格网法进行,使用白灰作标记。

  ④自然式种植,在进行定点放线时,要保证曲线的光滑,不要出现过急的弯路,用白灰线标明。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种植树木要稀密相间,不要形成一定的规则图形,防止出现“等腰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图形。

  ⑤在施工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设计苗木品种,也可能因为施工现场与设计图不符,出现苗木过多、过少的情况,这时施工单位要召集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在取得一致意见后,进行一定的改动,但注意不要出现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的情况。

  ⑥如果设计图纸中的位置与现场不同,要请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前来,采取一定的调整。

  定点放线完成后,就要进入挖掘种植穴的步骤,在挖掘时,要以定点为准确位置,沿四周向下深挖。要根据苗木的大小确定种植穴的大小和深度,一般情况下,种植穴的大小要比苗木所带土球直径大20~50cm以上,比土球深10~30cm,这样的坑穴可以使苗木的根系充分伸展,穴的底部最好是圆形,上下口大小要相同,与字母U类似,如果遇到特殊苗木种植时,要依据实际情况另外设计。假如种植穴内的土质不好,或者存在一些垃圾,就需要换土。

  为了保证苗木能够成活,在种植苗木前必须进行修剪,防止苗木过多水分蒸发。不同的树种应该运用不同的修剪方法:(1)常绿阔叶树,要疏枝,将受到损害的枝、干枯的枝、过于密集的枝去掉,同时去掉短枝上的树叶;落叶乔木,对树形较大的乔木要大量修剪,可以去掉一半以上的树冠。(2)常绿针叶树,只将受到损伤、病死、枯死的枝去掉即可。(3)当作绿篱的灌木,不要大量修剪,只将病死枝和干枯枝去掉即可;花灌木要疏枝,将短枝树叶全部去掉,同时去掉干枯枝和病死枝。(4)土球保留不好的苗木,可以截干,少留树叶。修剪苗木的地上部分,同时,地下部分也作一定的修剪,去掉较长的、病的、断的、裂开的根。在对苗木进行修剪时,保证苗木的自然形态不改变,剪口要光滑,及时涂抹防腐剂,防止发生各种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