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十篇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20 19:50:15

  要建成生态型园林城市,仅仅依靠建设绿地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及城市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经济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高效及畅通。

  以绿地斑块为点,以生态植物廊道为线,以城区及城郊自然植被基质为面,让城市溶解于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溶解于自然的田园之中,以高树浓荫隔离城市,形成森林围墙、城林合一的景观格局。在植物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在本地生长健壮的植物品种,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健康植物景观。

  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提高人们休息、娱乐、观赏的场所,还是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

  1.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比管理。

  2.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园林绿比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4.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

  5.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 密切相关,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2.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 遵循生态设计原则。考虑对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因素来规划设计园林。

  3.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4.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5.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7.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会适得其反,造成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

  深入绿地规划和研究,突出地域绿化特色,增强规划实施的操作性。风景园林城市建设,应以文化为灵魂,构建园林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地域性。从每一个建设项目抓起,切实做好配套绿地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深入进行分区绿地规划和控制性绿地详规;抓好区域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做好、做深、做细绿化规划,便于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操作性;进一步开展水系绿地、公园体系、交通绿地系统等子系统的绿地规划。今后城市园林的风貌特色发展方向应为凸显城市个性,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具鲜明现代化时代特征的大城市园林特色。城市园林建设应当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现代文明创建新时期的新兴文化,使园林建设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起到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作用。加强市树市花的文化挖掘及适当应用,与地方城市大环境相融合来规划建设,使其本土化、乡土化,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从而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高度。

  随着园林平民化、社会化的趋势,逐渐发展社会办园林。鼓励企业建设公园、休闲性绿地。建设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广阔性,实施上具有社会性,投入上具有多元性等特点。多层次建设苗圃,举办花卉展览,发动市民绿化屋顶、阳台、墙面增加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形成具有特色的立体绿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市民广泛参与到纪念性林地植绿,认植认养等活动,抓好全民义务植树;推动全社会办园林,创建园林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绿地不断扩大,园林景观效果的最终体现需要绿化养护管理来保障,应加大对园林城市建设养护管理费用的投入,需要养护管理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绿地建成后需要灌溉、施肥、治病防虫害,修剪、清洁、除杂等,一些绿地设施需要维修,同时费用不断攀升,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投入。园林城市建设是具有公益性的一项工作,所以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大多数都需要依靠国家的相关财政补贴,缺乏投入或投入不足,必将直接影响到养护管理的质量,最终都会导致绿地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完善。

  通过吸引大批城市园林建设企业参与园林建设项目,促进施工和养护水平的提高,壮大企业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设计交流和参与设计竞标,使设计者丰富经验、拓宽思维、提高技能。应当继续开展丰富的园林建设项目,以及不断的进行设计,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开展再教育、技能培训与实践,使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技能不断提高,造就一大批园林技术人才和队伍,保证园林建设的科学化.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结语:中国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重视风景园林建设是重要体现之一。预计2030年,我国城市地区人口将增加一半,总结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问题,并最终制定相较完善科学的风景园林建设体系是适应时代需要,适应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

  [2] 刘晖,董芦笛. 脆弱生态环境压力与人居建设疏解途径――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11,(06) .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为了能够改善在乡村中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改造乡村的风光、建设自然的乡村景观,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一般来说,乡村是代表不属于城市的地区,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较为独立、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的区域。乡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发展不断产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况,对景观进行分类,有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与都市景观。从景观的特点上来讲,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少;而和自然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人文的氛围。从地区的特点上来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着人类聚居的区域。乡村景观的特点就是依靠农业进行生产、具有田园文化,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乡村人文景观、一种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大都表现在农业为主要的生产和村庄的景观,表现着在这地区中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乡村自然资源是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基本的条件,是代表乡村地区中低于特点的景观。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及教育功能等多种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保护乡村景观。比如农村耕地是乡村景观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主要资源,因此,在其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损坏耕地。乡村景观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或者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受到了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在规划和实际中要做到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乡村景观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应是被人们享受的资源。所以,要保证乡村景观的开放性,使其能够观赏、接近、享受,避免出现个人或者家庭式景观。

  协调性原则需要把乡村景观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环境、生产、社会发展、旅游等相关因素,更深入地规划和设计放乡村景观,同时保证乡村景观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历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的特点,保证地区中乡村的特色。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时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动态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第四,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的科学调节、乡村资源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绿色发展、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塑造品牌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产生新的思路,促进规划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 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化过程中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在古代,只有少数人有园林空间,在闲暇游憩已经普遍化、大众化的当代社会,如何创建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游憩景观成为风景园林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

  游憩景观作为一个特殊的术语,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人们熟悉的是园林规划、公园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等,在城市规划学科中只有绿地系统规划而没有专门的游憩景观规划,在很多相关的文献中,只提到游憩而没有涉及专项的游憩景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更多注重的是园林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游憩只是作为其一项功能被提及而已。

  “游憩”(Recreation)是西方休闲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精神的反映,但目前仍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多数研究者长久认可的定义。根据调查和分析,虽然中国和西方对游憩的定义难以统一,但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一个是闲暇时间,第二个是休闲活动,三是满足身体和心理放松和愉快的需求。这三点构成了游憩的基本内涵。游憩行为主要发生在自己住所之外的地方,因此“游憩空间”是不可缺少的游憩活动的空间载体。为了更准确、更科学地理解游憩空间的含义,应将其范畴进一步扩大,即游憩空间是由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系统,表现为游憩景观。

  首先,游憩景观是休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因此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大大增多,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游憩景观对丰富人的闲暇生活具有普遍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休闲、旅游(或其他方式)作为生活的调剂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游憩景观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感受文明、接近自然、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性文化生态环境。第三,游憩景观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为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成为经济繁荣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游憩景观”在城市经济模式中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

  积极向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游憩,游憩是生活的本质,生活质量的高低本质上在于游憩空间的结构与品质如何。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才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所反映的实质是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闲暇资源。“一个人选择自己的闲暇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游憩是促进精神文明前进的重要助力,“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

  游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包含三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指广场、公园、主题公园、博物馆、风景区等与游憩相关的物质性游憩景观;第二,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游憩思想、游憩传统和意识形态;第三,行为文化,这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层次,即精神化了的物质和物质化了的精神相统一,主要表现在游憩行为和机制上。这三个层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游憩文化发展的内在系统。游憩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文化,除此之外还包括、教育、广场、体育商业、娱乐、文化等六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城市游憩景观体系。游憩文化具有雅俗不同的区别,如体育、旅游活动等属于流行文化,如乡土音乐、节庆活动等则属于民间文化。

  游憩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因此游憩系统也是社会系统。据系统论所述,能量是系统的基本“材料”,因此社会系统也是由能量所构成,人或群体间的“能量转换”即是社会系统的改变,城市社会的能量储存和生产系统构成城市游憩系统,人们所进行的游憩过程其实就是获取能量的过程,人们在游憩过程中吸收了作为“潜能”的信息与资源并且转化为能量和动力,如此使得游憩者精力更加充沛、知识更加丰富、体魄更加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从事生产和创造性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使得城市社会的能量生产和消耗保持平衡。由此看来,所有的城市都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游憩系统结构,这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游憩系统包括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两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游憩景观,表现为游憩文化。从本质上说,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结构。游憩理论体系主要由发展理论、历史理论、活动-场所关系理论、行为-位置理论以及研究方法论等五个部分组成。真正的游憩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届时风景园林学科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

  现代游憩空间一般包括:公园、传统园林、景区、游乐区、旅游商业区几个方面。现代游憩景观设计主要特点是:

  在风景区中融入游玩趣味景观,其中功能消费型景观如建筑景观等,也注入游乐的趣味,使功能型景观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体育性和娱乐性游憩景观的这一特点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从入口景观设计、游乐设施到标志性建筑、接待项目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导游系统等所有的“景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使游憩体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商业区建筑标志化、形象化,易识别、绿地及开放空间面积扩大。通过人性化空间的设置以及人性化游憩设施的完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根据美国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休闲游憩的核心地位将会越来越强,人们的休闲理念将会产生质的转变,休闲产业的工作人数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人们的休闲消费观念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一是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开始转向追求文化精神的消费,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二是传统的工作和休闲的概念已经模糊。工作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被打破;休闲成为未来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建制化的事物,它会成为一种资源、收益分配模式、创新预期,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对劳动力价值进行维护。三是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消费)”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过剩经济”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国家越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就越多。休闲的普遍化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四是由于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使得人生的后30-40年处于休闲的状态中,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愈加健全,人们晚年的消费支出则主要用于休闲消费。五是休闲使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游憩景观”的应用成为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甚至对建立文化价值观都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

  如何合理解决现代人越来越多的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日趋重要的问题,而游憩景观规划最侧重的正是人们休闲空间的布局和规划设计,其涉及的范围已远远超过传统风景园林的范畴,也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旅游规划,它直接关系到闲暇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城市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关注人们闲暇生活计划与空间配置,是传统风景园林开拓视野、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范畴,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完整性必须补充的内容,其在风景园林领域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游憩景观”是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场所之一,它不仅创造人类文化,又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成果,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的载体,也是展示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特色的舞台,更是保持和保留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沃土。未来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休闲生活,就还会有更多的“游憩景观”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中独具休闲文化魅力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们可以尽情放飞心情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2] (苏)A .B .布宁T .ф.萨瓦连斯卡娅《城市建设艺术史-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

  就我国当前风景园林规划工作来看,人们对风景园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种花种草、美化绿化层面,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过重的追求形式,不注重风景园林的功能,以至于风景园林难以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风景园林规划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做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确保风景园林规划符合城市化建设需要。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项技术性且复杂的工程,对设计人员要求非常高,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能力还不足,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需要。同时,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抱着敷衍的态度去工作,忽略实际,盲目的追求效果,从而造成设计出来的结果在执行时困难重重。

  就目前来看,抄袭是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时候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和方法来进行设计,缺乏长信,忽略不同地区的地质、人文等情况,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的风景园林,以至于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大致相同,没有特色。

  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风景园林规划必须符合城市建设要求,只有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好的效应。然而就目前来看,园林景观设计严重背离了城市建设的需要,没有结合城市规划来进行设计,许多风景园林设计只重视外观,忽略了风景园林的实际价值,以至于城市风景园林不合理,

  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来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比较落后,依然停留在园林绿化上,没有结合现代城市发展以及区域特点来进行设计。同时,风景园林规划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造成环境的不协调,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不合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1]。为此,针对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强化设计人员能力的培训意义重大,只有不断能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做好风景园林规划工作[2]。针对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从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人才队伍。

  就我国当前风景园林规划工作来看,抄袭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素材的缺失, 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往往苦于素材的限制,从而大量的借用他人的设计模式。针对此类问题,设计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3]。针对素材的限制,我国传统文化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设计人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文化,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是一个独特的景观区,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最能体现该地区的特色,丰富的传统文化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抄袭现象的存在,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4]。

  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风景园林规划也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风景园林特色,这些风景园林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人们一想到一个城市就会想到该城市的风景园林,一想到一个有特色的风景园林,就会想到这些风景园林属于哪个城市。因此,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就是为城市营造一个好的园林环境[6]。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形势,那种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规划要求,为了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就必须转变其设计理念,要树立全新的生态理念,既要保证风景园林的功能性,同时也要保证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风景园林规划要求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规划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因此,引起高度重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实际要求来进行设计,要转变设计理念,要善于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加大创新,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1]吴小琼,秦华,杨棚淅.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J]. 山西建筑,2009,13:346-348.

  [2]张晓瑞. 传统与现代――浅析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J]. 安徽建筑,2004,05:9-10.

  [3]韦泰红. 浅谈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39-40.

  [4]王霞.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J]. 现代园艺,2013,10:89-91.

  [5]周进. 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 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学科发展的思考[J]. 风景园林,2011,04:83-85.

  [6]董细. 当前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知音励志,2016,19:223-225.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明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所处这一转变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刘滨谊.论跨世纪中国风景建筑学的定位与定向[J].建筑学报,1996,Vol.333(6):19~22.

  农业景观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特点以及较为完整的自然环境生态体现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些风景园林设计师将农业元素运用到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艺术的手法对农业元素进行抽象、转变和再加工,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加入田园山水元素,设计出田园山水风景。

  这主要表现在风景园林设计师对局部农业景观特征的运用,尤其是对最具农业景观代表性的农业耕作景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就将梯田作为风景表现的一个重要形式运用到园林景观布局中。

  最后,农业景观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园林氛围营造方面,设计师善于捕捉农业景观所代表的自然规律发展动态,将园林景观氛围设计为一个随着大自然系统的改变而不断循环变化的景观系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园林景观带来的活力。另外,设计师还将农业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进行提取、加工,将文化历史沉淀与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合到风景园林设计中,营造出浓厚的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人们对农业景观的需求显得越来越为迫切,农业景观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的重要设计元素。

  农业景观是人们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产物,凝聚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民俗风情、历文化、经济社会等要素,记载着地域发展历史、发展历程以及文化沉淀过程。这些元素被园林设计师运用到规划设计中,不仅能够提升风景园林规划的品味和品质,而且能够起到延续历史文脉的作用。

  农业体验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常用到的一个部分,很多的城市公园、绿地设计中常常会留出一部分土地用来种植农作物,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这一作为为人们特别是城市儿童提供了认识农业生产的机会。设计师用较为自然、委婉的设计手法将农业体验巧妙的与现代园林风景进行融合,通过农业体验为人们传递了农业景观的地域历史塑造过程。

  通过搭建观景平台、设计围栏矮墙来搭配花园,让人们体现田园农业景观是现代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重要的设计手法。另外,风景园林中的林荫道往往伴随着具有农业气息的风光景色,也是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常用设计形式。

  农业景观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造景元素,比如农田、树林、蜿蜒的小路、鱼塘、山谷、山坡、野草野花、芦苇丛等,这些景观基本上可以分为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和自然景观3种类型。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中提炼出适合的造景元素,进行统一和谐的组织,在延续农业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起当地气候条件、满足城镇居民需求的园林景观。

  在运用这些造景元素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统一性:所谓的统一性就是景观设计的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内容与风格的统一。在设计中各种造景元素要形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要相互协调,不能带给人一种突兀感,也不能单调的重复,给人一种协调和节奏感。在设计中,不是简单的造景元素的堆砌,而是要达到一种合理性,给人一种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减少单个造景元素给人的零碎感。(2)谨慎的进行新景观的嵌入:农业景观本身就是固定的具有统一性的自然景观,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为因素比较少,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减少人造景观,即便是需要嵌入,也需要与已有的景观协调统一起来,尤其是在与城市景观过渡地带的处理上,要体现出过渡性和平衡性。(3)多样性:多样性是农业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活动多种表达方式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导致的。在园林规划农业景观的处理中,要把握景观造景元素的多样性,包括视觉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视觉的多样性是最明显的多样性,因为任何一组景观首先是通过视觉被人们认识的,如著名的苏堤春晓,在近处桃红柳绿、生机盎然、湖波如镜,而远处的南屏山麓,此起彼伏,放佛是一个优雅的美人,给西湖增添了一种妩媚的感觉。由此可见,生态的多样性就孕育在视觉的多样性当中,虽然不会被人们直接观察到,但是却客观存在着。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保持视觉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的统一,注意不同性质、不同生态特性的造景元素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多样性的视觉效果,同时保持好生态多样性。

  在农业景观中,农业、村落、气候、经济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景观的形式和肌理,在农业景观的处理过程中,既要考虑农业景观与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功能的融合,还要考虑其中所包含的农业、村落、气候、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与城市之间类似元素之间是否匹配,以及能否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切忌胡乱模仿。园林审美观念中,更多的倾向于人工化的自然,形式来源于现实形态的高度归纳和抽象,这就决定了农业景观中所包含的形态类型与园林设计之间有着相类似审美特征的现实形态,进而决定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将农业景观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型。原型体现出的一方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对人的想象、直觉和思维的先性约束作用,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把握原有幸存景观当中的客观现象。

  另外,在规划设计中,必须提炼出农业景观中所凝聚的人的感受、人事、情感,利用这些因素设计的情况,能够超越个人的深层次的心理能力,更能够牵动人的情感。这就要求在形式设计上,必须局部表现出反应农业的地貌和延续肌理。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农业的地形地貌:农业的地形地貌不如城市的那样平坦,而是给人一种此起彼伏和若隐若现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山地比较多的城市当中,有一些非常低矮的丘陵,形成了丰富的地貌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利用这些地形特征进行设计,比如利用已有的一些小山包,在公园中设计一些小山丘,保留原有的植被,并对植被进行适当的修饰,保持原有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过渡,这样就能够将城市与农业联系起来。(2)农业景观中有很多耕作形成的地表纹理,在规划设计中也可以利用这些纹理,设计成带状的景观带。利用原有的田垄,将其设计成为1个月季花丛,这样的设计往往能够保持原有的地表纹理,所设计的月季花带,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壮观的感觉,此起彼伏、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在视觉上非常震撼。当然,还有一些地表纹理可以融入到设计中,如原来的水田,可以将其改造成1个莲塘,莲塘中养一些生态鱼类,突出“连年有余”的传统文化观念,也能打造一个精品的景点。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已有的地表纹理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保持原生态就是最好的,一切设计都要围绕园林项目的主题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视觉上的统一性。

  空间的设计农业景观在空间上具有开阔视野的特点,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也要顺应这一点。合理的屏蔽、弱化不理想的特征,形成设计与自然形态的最佳组合。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上,要注意空间要素处理,合理地运用渐进与呼应、均衡、稳定、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空间表现手法。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两点:(1)利用农业构筑物来点缀空间:农业空间具有多宽敞、自由行的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览无余,在规划设计中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模仿,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够用原有的构筑物进行点缀,就能够丰富空间层次。由于农业景观中原有的构筑物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以后,本身已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点缀空间不仅能够与设计后的园林环境融为一体,还利于人亲近自然,为人们营造出情趣、舒适的空间。(2)将树木作为营造空间的骨架:在农业景观中,树的品种是随着土壤、海拔高度、方向和湿度而变化的,形成不同疏密程度的群落空间,本身就是构成农业景观空间的骨架因素。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树干、冠幅等,作为构建空间的骨架,利用这些将园林区域分为不同的空间,在保持空间布局一致性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树木组成的景观机构的围合效果,增强空间的层次感。

  总之,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农业景观的处理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将农业景观的保护与延续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将农业景观融入到自然和城市中。在设计中,维持农业景观的多样性,保持原有的风光,这对于城市居民了解农业,理解农业的发展,地域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互融具有重要意义。

  [1]郭尤睿.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安全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刘东岳.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原理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m6米乐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 2011,27(5):4-8.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利用景观来凸显主题是园林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园林景观的规划通常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进行,其灵魂和精髓均需通过主题来体现,因此,主题的鲜明与否直接决定着园林景观品质的好坏。园林景观的规划者在最初设计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精力来突出设计整个园林的主题。因为虽然现实空间是有限的,但精神空间却是无边的,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其主题就像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主题明确,才能优化组合中各设计要素,使园林的整体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园林景观建成后,主题便是游客参与游园的线索,因此,只有将不同游人的不同游园需求融合进园林景观中,使其符合大部分游人的审美要求,园林才具有线园林景观规划中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符号,不仅要满足其自身应具备的各种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递的职责,从侧面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欣赏优秀的园林景观时,人们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言之不尽的意境,而真正带给游人这些深刻感受的不仅仅是园林景观中具体的雕栏画柱,而是游人将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和思想感情移情于景之后,体会领悟到蕴含在这些雕栏画柱之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园林设计只有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成为值得被传承的优秀设计。一些有名的园林景观,其设计规划往往氛围融洽、意境丰富,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发挥出无限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北京皇家园林,其建筑风格多变,色彩丰富,规模宏大,尽显帝王气派,园林中考究的园林构造和房屋结构,很好地展现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思想。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还需要结合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才能赋予其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为园林景观的规划增添色彩。

  在实际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由于部分规划者的主观倾向等各方面原因,设计元素过分强调“形式美”,盲目追求视觉和外观刺激,导致有些园林景观中被赋予太多主题,使其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显得杂乱无章,大众无心去探寻和挖掘其所想表达的文化内涵。还有部分规划者片面认为建设大面积的绿地才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关键,却忽视了其所服务人群的真实需要。例如,很多大广场大树稀少无处遮阳,缺乏必要的休闲功能,或者并未体现所在城市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主题,反而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阻碍。

  尽管大部分园林景观在规划时已将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考虑在内,但仍有部分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文化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并未结合其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而仅仅将创新设计作为重点,使景观所表现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无法诠释城市生态环境,甚至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2.3园林设计文化品味落俗园林景观可以被看作是大型实体艺术品,其功能之一就是被人鉴赏。不同园林景观规划风格各不相同,有些让人感觉华丽端庄,有些是宁静清冷,也有一些让人感觉舒适恬静,这些不同的体验都是由规划者主观注入在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之中的。但是,现在不乏一些“媚俗”的园林景观设计,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一种拙劣感,体现不出规划者的审美追求,急需提高其文化内涵。

  在规划园林景观之前,常常会先根据园林整体定位确定主题,并依据园林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基础建筑类型来确定园林设计的风格。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规划者需结合设计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前期考察和调研,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特色,将生态环境、气候等多项特征均考虑在内,有针对性地设计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不管是整体设计还是细节处理,均应围绕确定的主题与文化进行规划布置,避免多个主题出现在同一园林景观中。在规划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需防止生硬地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设计,只是拼凑抄袭而没有确定的主体成分,也不宜过于追求另类,不能符合大众审美要求。

  在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的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统一并突出其内在的主题与文化,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把握好整体设计,又要合理布局细节;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结合实际现状合理创新;既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注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可借鉴西方同类型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学以致用,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同时,规划者还应了解研究大众审美的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规划设计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提供游玩、休憩、交流的场所,其肩负着政治、文化、商业和休憩等多种功能,是城市人文风貌表达的窗口。由于不同类型的游人对园林景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在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不同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要,做到以人文本,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规划者单纯侧重于设计和建设,并没有考虑园林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园林景观建成之后才慢慢发现有些植物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不应只重视提炼主题与文化,也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选用当地植物,既可以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打下基础,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近年来城乡建设面临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改善,建设的热点正在逐渐从解决必要的居住面积扩展转移到满足必要的生存环境条件,即提供洁净的空气、水源,起码的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同时兼具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富有精神文明的活动场所环境等。

  1.1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人居环境问题关注度越来越大:建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正在深入中国的建筑规划界;高科技生态园区规划、绿色城市设计、生态农业区开发、生态旅游等以环境、生态、资源为导向的规划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绿色环境、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正被广大国民所接受。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可以得到可观的升值。良好的景观环境是购房者青睐的重要因素,是居住区成熟的标志。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1.2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设在工学门类,可授工学和农学学位。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预示着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园林景观教育春天的到来。

  在城市景观建设备受重视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园林景观教育应如何顺应时势、向前发展,成了我们园林景观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园林景观学科是一个知识面非常综合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甚至不比城市规划少,它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方面、规划设计方法技术方面、建筑施工方面、植物生物科学方面、艺术表现方面、政策法规方面等等。确切地说,园林景观从一开始起就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的美国、欧洲都是如此。在古代中国,不少画家、匠人、园艺家、文学家可以建造出精美的园林。而在当代,也有很多公园、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景观、世界遗产地是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园艺师和林业工作者共同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完成的。

  面对实际的社会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景观设计相关的专业:建筑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方向;农林界园林和园艺专业方向;地学界资源、旅游专业方向;环境界环保、生态方向;管理界旅游规划管理专业方向;艺术界环境艺术专业方向。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开设了多个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专业,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

  事实上,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来看,每个专业各有优势,但几个专业任何一个都难以全面胜任培养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要求。首先,园林景观作为人居环境“三姐妹”之一,与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三个专业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人类聚居环境。不同之处是建筑学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的规划;园林景观则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在创造。而目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三个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专业,皆缺乏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培养。其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和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专业基础。园林景观的制图和一般的建筑制图有很多不同,要求也更高,要在体现设计的意图之外还要能体现一定的艺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