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园林景观考察报告十篇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16 10:18:42

  m6米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北京园林学会共同组织召开城八区郊区、县新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座谈会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1.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大多是按照教材的排列顺序进行的,一般采取先学习理论,再集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次序。这样讲理论时不能随机实习,错过了树木的各个物候阶段,使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对园林树木认知的深度、广度及熟练程度不足。观赏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受时间、地域、资金等条件限制,校外实习场所开辟得较少,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园林专业学生数量比较多,实施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单一。园林专业各课程分段排列,自成体系,缺乏必要的沟通。观赏树木学总论中关于大树移植、观赏树木配置等内容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教学中有相关章节内容;各论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梅花、月季、山茶、杜鹃等在花卉学中也属于教学内容。因此观赏树木学中一些理论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花卉学相互交叉重复,造成时间及精力的浪费。“黑板 + 板书”式教学是以往的观赏树木学教学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味讲解、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背,使多数学生养成了“不观察、不分析、不归纳”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生产、应用、营销、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合格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观赏树木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够识别常见观赏树木150种,了解常见树种的生态习性,具备应用观赏树木进行园林景观造景的能力。教学目标遵循必要、够用的原则,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手段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观赏树木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具体地观赏树木形态特征,快捷、高效地接受相关知识,充分展示观赏树木的树形、花、叶、果及整体景观配植的艺术效果,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采用现场教学与直观教学。在讲授各论的树种时,教师先讲重点,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看一遍,然后带学生到现场或采集实物标本进课堂,仔细观看相关的树种,最后以提问的方式,把相关的内容讲完,从而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灵活地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在现场教学中指导学生不仅要观察树木的部分器官,还要注意整棵树木的整体形态以及所处的立地条件,让学生对于树木个体的掌握更为全面。(3)采用讨论式教学。对于观赏树木地理分布的知识及不同地区的园林应用形式等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课本、参考资料、网络等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某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4)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观赏树木学教学实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实验(16学时),主要在校园内及实习基地进行;第二部分在学期末以集中方式进行的课程实习(36学时),主要在南昌市人民公园、八一公园、红谷滩新区赣文化长廊、农大校园及树木园进行。16学时的观赏树木学实验教学,占总学时的29%,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观赏树木是活体植物,具有季相和生育周期的变化。通过观赏树木的物候观测与记载(2学时)、观赏树木的冬态识别(2学时)、叶及叶序的观察(2学时)、茎及枝条类型的观察(2学时)、花及花序的观察(2学时)、果及果序的观察(2学时)、观赏树木检索表的编制(2学时)、当地观赏树木的应用调查(2学时)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树种典型特征的理解,掌握树木四季的形态特征。36学时的教学实习“观赏树木认知与应用实训”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集中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期达到对该门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深化,既使学生掌握了中部地区主要园林树木的识别,也了解了观赏树木的主要应用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课外学习的拓展。开放实验室和标本室,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观赏树木学的研究是从树种识别开始的,理论性很强,需要记忆。同时又要通过看实物才能理解形态特征描述的要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平时学习中鼓励学生采取“六多”的方法,即多采集、多观察、多解剖、多鉴定、多比较、多画树种配植图。开放实验室和标本室,提供必要的鉴定工具和工具书,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树种和合理运用树种的能力。(6)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主要是变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为开放型的多样化考试形式,使课程的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避免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同时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根据观赏树木学课程的特点,选择笔试、口试、调查报告、标本采集、标本识别与鉴定、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逐步完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见表1)。

  在课程考试中,为提高考核的客观公正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场教学后期鼓励学生分组采集压制标本,展开竞赛,这样既巩固了前期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作为检查每个学生识别能力的材料,也为下一届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提供了教学用标本。每个学生从各组所采压的标本中随机抽查20种进行科、属、种的识别考核。为防止学生只认标本不识别树种特征,灵活采用现采新鲜枝条进行考核的办法。通过以上改革,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的兴趣。

  [1]付晓云,周广柱,李智辉等.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5):585-587.

  [2]周蕴薇.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1):67-68.

  [3]余明光.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讲师,2008(S1):242.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71-73.

  [4]郝培尧,李冠衡,尹豪,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01:68-70.

  庭院通常是内向,封闭的,有泉水在中央,以柱廊或实墙围合,成为人们休憩的绝好场所。几何形的植物绿化配置也是庭院的特色。这些特点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矩形的相互套叠的园林作为组织空间的手段,不但极大地增加了环境效果,而且从空间上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和文化共有的特色。庭院在会议、展览等不同功能之间形成休憩交流的场所。人们在建筑行走时刻有园林伴随,犹如在园林中穿行。

  平面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从日后运营的角度考虑,尽量满足多功能的需求,形成中等规模的集会议、展览、文艺演出、学术报告、演艺中心、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多样化服务综合设施。

  首层设置了大报告厅,长宽各30m,吊顶以下高13m,可容纳约800人。舞台高16.30m。配备一定规模的剧场设备和电影放映设备,满足中小型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的需要。报告厅安排了同声传译的房间,满足国际会议的需要,辅助部分安排了化妆休息室、道具布景用房、面光、耳光等必要演出设施,重点进行了声学设计。

  用现代的手法,强调整体的富于雕塑感的体量。设计的构思来源于对和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特征的提炼。

  体量简洁,内向封闭。通过简化外部体量关系,突出以水池为中心的内部庭院交错的特色。整体上与当地建筑传统的内向型感觉和气候条件相适应。

  建筑上以金属镂空的手法再现了建筑精美的表面装饰特征。镂空图案来自于传统纹样的形状提炼与排列组合。镂空的表面覆盖了庭院和开窗的部分,提供遮阳效果的同时,为内部空间带来神奇梦幻的感受。主体上采用红砖拼贴表面,透过镂空金属若隐若现,使表面装饰富有深度和层次感。

  红砖表面的主体底层落地,角部处理密实且突起,与底层落地窗形成强烈虚实对比:外表镂空金属幕墙表面漂浮在上面,完整统一,气势雄浑,形成了中国鼎的意向。远远看去,银色的整体效果与星月雕塑也形成遥相呼应的整体。

  堡气候炎热,建筑考虑节能、遮阳等问题。外表面的金属镂空幕墙不仅是立面装饰,更是建筑遮阳的主要构件。

  建筑的室内装修考虑在重点部位如中巴友谊大厅、贵宾休息室、主要的会议室等处,运用石材、地毯、木材等创造有特色的整体风格。其余展厅,多功能厅等采用中档装修标准,运用经济、实用、美观的材料达到理想的效果。

  材料选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用当地的经济美观和有特色的铜、织物地毯等材料,既表现当地的特色,又达到经济节约的目的。

  2、应提前做好施工场地内各类设施、障碍物的处理,以书面或会议形式通知各相关单位限期完成覆盖和保护工作。

  1、开工日期,以市园林绿化管理处通知为准。竣工日期,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完整、合格的竣工资料,并经竣工初验验收合格的,以实际施工竣工日期为准;竣工初验验收不合格的,以再次验收合格的日期为竣工日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完整、合格的竣工资料的,以实际验收合格之日为竣工日期。

  2、施工进度,以每周为一个考核期。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每周对进度考核一次。

  1、监督施工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自行协调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包括非法阻工在内的各种矛盾。

  1、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园林绿化施工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确保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创优计划,争创优质工程,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效果。严禁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材料或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材料或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的,责令整改,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责令返工。

  2、建立健全质量目标和质量控制体系。督促施工企业开工前向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报送组织机构、各项制度、质量负责人、专职质检员、修剪技工相关资料,进行审查。质量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并有质量监督记录。没有健全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控制体系的,责令整改;不按规定报送质量控制相关资料,或资料未通过审查的,责令整改;

  1、施工工序包括施工中的各个程序和各种技术措施。一般包括以下程序:场地清理、土壤改良、地形改造、定点放线、挖种植穴、苗木修剪(包括修枝、修根、剪口和伤口处理等)、栽植、浇水、扶正压实、绕干、支撑、栽后养护以及个别树种的特殊工序。

  2、监督施工企业严格执行工序质量验收规定。工序必须报验,上道工序不报验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否则,无论质量优劣,一律无条件返工。

  3、定点放线、地形改造、样板段、主景树及设计指定苗木、景观石、装饰材料等对设计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项目,还须经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以及设计人员、监理单位参与验收、签字认可。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督查施工企业必须落实安全责任制,采取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必须设立专职安全员,建立安全生产台帐,对工程施工安全负责。

  2、施工现场设立安全警示牌(标志),夜间如需要应设置红灯,有专人巡视、值班。

  3、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材料堆放整齐,施工垃圾应随产随扫随清,做好防尘降尘、裸土覆盖,避免素土。

  中间验收实行工序报验制,每道工序完成后,督促施工企业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填写相关报验单,项目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报验。

  工程单项变更实施分级分档管理,确保实事求是的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量变更签证问题。

  1、对单项工程变更签证工作量在2000元以下的,有工地代表、施工、监理等单位(部门)负责人会签,项目负责人审定;

  2、对单项工程设计签证工作量为2000元-5000万元的,由工地代表、施工、监理等单位(部门)负责人会签,经项目负责人审核后,报园林处分管领导批准;

  3、对单项工程设计变更签证工作量为5000万元-1万元的,由处分管领导牵头,经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财务、造价及审计等单位(部门)负责人会审,报园林处主要领导批准;

  4、对单项工程设计变更签证工作量达1万元以上的项目或超过工程总投资10%的项目,必须按照规定报备纪检,重新办理招投标手续。

  2、工程施工结束后,工程造价在100万元以内的,督促施工企业10天内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100万元以上的,20天内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施工单位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时,应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工程结算(决算)书;工程管理各类相关资料,含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中间验收记录、签证单、联系单;施工图、设计变更通知书、竣工图(须经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和设计管理人员审核);施工总结报告;养护工作方案。报验资料不完整,或不符合规定的,限期整改,养护期相应顺延,同时执行合同规定的拖延工期处罚条款。逾期不报验的,限期整改,养护期相应顺延。仍未整改的,上报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东北部的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乃一代堪舆宗师杨筠松开创江西“形式派”堪舆理论的风水宝地,它内含钟灵毓秀之气,外显藏龙卧虎之势,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而绚烂的山水人文景观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垂青。

  杨仙岭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据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经过实地考察而编制的《杨仙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统计,杨仙岭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27个,确认71个,囊括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种类,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8大主类的全部,包括峰丛、谷地、林地旅游地、潭池、游憩湖区、奇特与象形山石、饮食习俗、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等33种基本类型。

  杨仙岭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总体上品质优良。《杨仙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所认定的71个资源单体按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附加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获得四级旅游资源2个,三级旅游资源23个,二级旅游资源31个,一级旅游资源15个,其中,三级、四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5个,占杨仙岭旅游资源总数的35.21%;一级、二级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6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64.79%。

  由此可见,杨仙岭确为物华天宝之地,它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飞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园美景,客家风情,风水文化为一体,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类型多样,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主体,人文资源为灵魂,自然资源为优势,人文资源为特色的两大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局面。杨仙岭旅游资源不仅总体上丰度和储量丰度都很高,且分布较为集中,集聚程度高,自然风景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搭配协调,极具规模与组合价值,便于开发,也便于形成旅游资源集合区。

  与周边旅游胜地相比,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有其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据《报告》统计,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占地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其旅游资源中的8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数的64.51%,占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数的21.29%。杨仙岭旅游资源种类多,体量大,密度高,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搭配协调,颇具规模,其旅游资源的“全”而“广”为邻近旅游点所罕见,其触角深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社会文化各层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查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其资源组合程度较高,能将观光游览与休闲娱乐,科学考察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具备多种旅游开发功能。

  比较而言,赣州通天岩旅游风景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赣县客家文化城仅限于客家民俗一隅,赣州宝葫芦农庄以休闲娱乐的人造设施为主,故开发后的杨仙岭风景名胜区虽不敢妄称是带动赣州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亦可称得上为赣州旅游业腾飞而添羽加翼的“凤尾”了。当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杨仙岭乃后起之秀,还需借助前述旅游景点的盛名赢得更多旅游者的青睐,故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将几大旅游景点联成一片,发挥互补优势,创造整体效应,全面打造赣州旅游新形象。

  根据杨仙岭旅游资源的体系和特色,充分挖掘杨仙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山水开发、园林开发并行,乡村开发、民俗开发并举,客家文化、风水文化并重,综合开发,最大化地实现其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长见识,领悟文化,净化灵魂,提升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旅游价值。

  杨仙岭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组合程度高,可将其形象定位为以山水园林观光为中心,以客家民俗风情为内涵,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亮点,以风水文化探究为特色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社会民俗、文化内涵于一身,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名胜区。

  杨仙岭地处赣州市郊,位于323国道旁,濒临波澜壮阔的章江,与赣县县城隔江相望,交通状况良好,可进入性高,且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源市场,但其毕竟开发较迟,且知名度不算太高,故近期应着力开拓一级市场即核心市场,以吸引赣州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再积极发展沿海地区、港澳台地区等二级市场,并逐步占领全国、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提高三级市场的占领份额。

  杨仙岭的山具有雄、奇、秀、险、幽的特色,其本身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已是游览的胜景,而大小的岩石、洞穴及悬崖峭壁亦可让游人一饱眼福,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高山的壮美、空谷的幽美,岩壁的险峻美、象形石的奇特美均是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资源,游人可一路攀爬,一边享受青山的苍翠,山风的清凉和纯净的空气,耳听鸟语婉转,再闻花香阵阵,许下美好心愿。若登高远眺,还可见滔滔贡江奔流不息,宋城赣州美景如画,客家摇篮赣县县城魅力无限。水体旅游资源亦可因为本身的形美、声美、色美、味美而成为观光的首选:清泉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湖水碧蓝清澈,水平如镜;溪流淙淙流动,清脆悦耳;河水哗哗流淌,永不停息。对这些景点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只需对其稍加修饰即可成为优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

  山水旅游资源不仅是极富美学观赏价值的观光旅游资源,还可开发成健身型旅游产品,因此,在几处险峰可设置天梯供游人攀爬,而大型的岩壁则可设计成攀岩旅游项目以让游客的身体充分得到锻炼,一些小型的湖泊或池塘可开发成垂钓区或小型游泳场地,而大的河流则可开发成漂流区让游客体验激流勇进的。

  杨仙岭旅游资源开发区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森林资源宝库,密布着古树名木林、松竹林等大小园林和可开发成桃园、梨园、橙园等园林景观的空旷草地,这些园林景观既可供游人欣赏古树的苍劲,名木的珍奇,松树的坚贞,翠竹的摇曳,更可开展生态游活动,终日生活于车水马龙中的都市人可利用闲暇时间在园中漫步,在林中穿梭,享受心情的轻松惬意,为此,对已存在的园林要加强植物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尽量保持其最自然的风情和最天然的韵味,而潜在的园林景观则可让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体现其中,如搭建果棚供游人休憩,充分展现人性化的开发理念。

  杨仙岭山体既是一个巨大的生态植物园,其科考价值也不容忽视,植物是历史和地理的忠实记录员,游客可在进行生态游的同时对植物的成长环境、生长变化、利用价值,以及从中反映的地球近百年来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动物迁徙等情况的变化有所了解,为开展科考游的好去处。

  座落在杨仙岭山脚下的罗坑村和分布在杨仙岭周边的河头各自然村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乡村风情和现代乡村景观两种风貌,无论置身于何种类型的乡村中,游客均可体会乡野生活的安宁闲适,故杨仙岭必须加强乡村开发,将周边乡村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乐园。

  罗坑村可开发成本原式乡村旅游产品,保留恢复其传统的建筑样式和乡村布局,使其鸡犬相闻的原生风格村落形态展现在游人面前;而河头村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旅游规划开发工作齐头并进,两地均可设计“乡村生活真体验”旅游项目,游客可租借农民住房休憩度假,亲自采摘品尝新鲜瓜果蔬菜,做农家饭菜,体验怡然自得、悠然自在的乡村生活,还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

  杨仙岭周边客家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是吸引游客的热点项目,须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在操作中,可设计一以客家传统建筑为主的大型客家村落,并设置客家饮食一条街,游客进入后换上传统的客家服饰,品尝客家传统饮食,同时学说客家话,学唱客家山歌,全方位享受这一愉悦身心的娱乐性旅游产品。而在节庆日则开展盛大的民俗节庆活动,载歌载舞,张灯结彩,开展盛大的庆祝活动,还可开发客家传统婚礼和客家传统节目表演等旅游项目,游人亲自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客家人节日期间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喜庆热闹气氛。

  杨仙岭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名扬四方,且代代相传,深刻地影响了赣南客家人的生活,浸入了客家人的心理乃至思维层面。对风水文化进行研究者或感兴趣者,杨仙岭乃不得不游的胜地。故杨仙岭一定要充分打响“风水文化第一山”的品牌,使风水文化游成为杨仙岭旅游开发区的点睛之笔。在实践中,恢复整修杨公祠和洞穴,重塑杨仙人及其众弟子像,并对杨筠松的著述及有关传说加以整理展示,还可设计“神游仙境”这一旅游项目,再现杨仙人当年救贫行善的活动历程,以及“形法派”理论的创立过程,游客踏着杨仙人的足迹实地勘察风水宝地的山川形势,领悟风水宝地的玄机所在,感悟风水文化的实质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奥妙神奇,使神秘的风水文化不再具有虚幻的色彩。

  风水文化之外的众多民间故事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艺术旅游资源,杨仙岭犹如一个神仙世界,除留下过杨仙人的足迹外,观音娘娘、玉皇大帝、七姑娘娘等众多天神也对此地偏爱有加,为充分开发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可在杨仙岭设计一个神仙世界,以杨仙人为中心,围绕风水文化将大小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增添杨仙岭的奇幻色彩。也可出售部分与传说有关的纪念品,如驱魔赶邪的赶山鞭等,综合开发旅游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如今在园林设计与施工技术中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导致园林工程的施工无法与设计相符,因此,探讨园林施工规划设计与施工细节处理相当紧迫。 各个方面的细节处理在园林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促进其有效的配合,并且互相渗透、良好结合,才能真正创建出优质精品的园林工程,使园林绿化成为一个绿色亮点、生态精品。

  在园林施工规划之前要进行实地测量与勘察,根据现有的园林小品以及硬质园林建筑实地测量所有能够进行绿化的园林区域,要着重测量绿化园林区域的坡度、地貌、现有的地形以及标高等,并在实地测量中在地图上全面标注一些凹点、拐点,方便后续展开水、电管线的走向规划以及园林的规划设计。

  园林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工程总体设计、工程初步设计、工程施工图纸设计以及工程预算编制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仔细阅读勘察报告。设计师要与业主及时沟通,认真询问业主的意见,根据业主的意见进行设计,如果业主的一些意见无法采纳,要向业主说明。设计图是指导施工进程的重要因素,所以设计图一定能够落实到施工现场,既有美感又具有可行性。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与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交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证园林设计的精确合理性。

  1.园林工程的招标与投标。要由业主设定标底,采用科学的竞标制度在多个施工单位中选择最优施工方。一定要保持招标过程的科学性与精密性,招标成功之后还要进行施工考查,不得疏于管理,要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园林工程招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最优施工队伍。要保证园林工程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施工队伍的技术是关键。要选择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施工效率高、工程建设信誉好的施工队伍。

  2.制定科学的标底。所谓标底是招标工程的主要预期价格。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底能够帮助业主选择良好的施工队伍,对整个园林工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要依据园林建设的规模、用料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制定标底。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业主提前明确的得工程拟建过程中所要承担的具体财务义务;2)这是上级进行财务核查的主要依据;3)是准确衡量相关投标报价的主要准则,也是进行科学评标的重要尺度。

  由于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由于园林的各个构成因素规格不统一,这就增加了园林建设费用管理的难度。所以在招标之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招标文件,适当扩大费用的范围。

  1.土方工程。在园林工程建设中,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硬质景观工程、水体工程以及种植工程等。其中土方工程是整个园林工程的基础,对园林的最终呈现形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在土方工程建设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来进行。在施工图中,都有地形标高图作为施工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图纸与施工现场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异,难免出现各种地形建设不完善的情况,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将无法按照设计图进行施工的土方工程汇报给业主,由业主与设计师协商解决措施。

  2.硬质景观。在园林中,和绿地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硬质景观,主要有园路、广场以及台阶等。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硬质景观的材料以及技术等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人们要求园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样以来大量的天然石材、高档石材被应用到园林景观建设中,这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对施工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侧石松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如下:1)过于追求美观效应,砂浆浓度不够,经过几次雨水冲刷之后,相邻卵石之间存在的砂浆大部分消失,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松动或者是脱落。2)水洗时间掌握不够精确,冲洗的时间过早,导致砂浆还未粘结就流失干净。3)砂浆中含有过多的砂子,降低了砂浆的粘度。

  硬质的铺装以及园林园路的拼接处以及伸缩缝的两侧出现错台或者是断裂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面积比较大的整体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实际采用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伸缩缝,一定要保持合理的割缝深度,不得过浅或过深。

  3.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园林工程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植物是园林造景永恒不变的话题。要综合利用植物的形态、颜色、高低以及香味和季相变化等创造不同的风格韵味。植物对于园林的特殊性而言在于这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所以要为园林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混凝土以及钢筋等对这些植物产生过大的影响。另外植物成活之后还要及时进行养护,保证植物生长旺盛。

  4.置石。对于园林景观来说,置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石头是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园林景观中,散置是最为常见的手法,对园林景观的美感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考虑石块的主要组合方式以及分散原则,留心石头的主要形状、纹理等特点,依据景观创设的需要科学摆放,要确保石头摆放深度的科学性,保证石头摆放的自然性。

  5.园林的构筑物。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已经建成的相关构筑物以及园路、建筑小品等全部属于需要保护的成品。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保护力度,在夏季注意降温防晒,冬季注意防冻。采用混凝土结构搭建的亭台楼阁等,只要安全度过保养期就已经达到了稳定标准,不会轻易出现破损。但是对于木质结构而言,虽然相关木料已经提前做好防腐处理,但是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综合采用各种技术提高施工细节的精确性。

  建筑物泛碱是园林施工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这属于施工工艺的保护范畴,这严重影响了景观的美感。在施工过程中,要采用多次试验法保证材料的应用质量。另外要在面层拼贴完毕之后及时粉刷清漆,或者是在墙体与土壤接触的那一层设置房水装置,这也可以减少泛碱顽疾的产生。

  园林景观的设计以及施工都要做好细节处理,实地考查园林建设区域的地形与地貌,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图,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园林施工的特殊性,确保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本文从土方工程、植物造景、硬质景观与置石方面对园林施工细节的处理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一些参考性意见或者建议。

  [1] 张明发.试论园林景观给排水设计[A].全国园林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C],2011(13).

  [2] 宋晓东,马玉成,吴亚莉,刘骁东.北京高档园林景观结构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10(18).

  [3] 王健,刘鹏飞,王如岐.园林景观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如何进行细节如理[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15).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问题已日渐突出,如不及时研究解决,不仅会大大削弱农业发展的动力。甚至可能会成为障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劲不足问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探讨。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因为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的起点要求高,建设内容繁多,需要投资花钱的地方太多,尤其在前期的基础建设方面。这些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也随着大幅度提高。而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周转期长的特点。周转期长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资金回收的慢。这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经济上到心理上都是一种挑战。因为对于生态农业园区来说,它推出的产品应具备多样性、趣味性、体验性和独特性,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通过工艺流程批量生产加工而成,每一个生态农业园区都要打造自己的风格特点,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采取保护地栽培的方式,也需要提前准备好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设施。因此,建好一个生态农业园区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投资多、收益少。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非但不能实现把生态农业园区做大做强的目标,而且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因难以为继只好中途放弃转行的现象。

  建设一个好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也就是经营者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要对自己的园区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这就需要经营者在具体施工建设之前做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设计逐步推进建设内容。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经营这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因为有不少经营者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认识不足,缺乏了解,仅凭想当然去办事。他们也许倒过几个地方参观过,但那时做为一名普通游客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番,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学习,所以也取不到什么真经。回来后边不顾自身的条件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照猫画虎地干了起来,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率意而为,重复投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毫无科学性、规划性可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荒废了时间,浪费了才力,耗费了精力,结果搞得不伦不类,一塌糊涂。

  崂山区现有农业生态园区二十余处,但从总体上来说都显得小而零散,受各种因素的印象,不少园区的建设进展缓慢,形式单一,内涵太少,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主打产品和产业链,综合经营水平不高决定了综合效益不理想。除了崂山茶,最有影响的要数崂山樱桃。崂山樱桃久负盛名,被誉为“春天第一果”,这一称号可谓名副其实。因为樱桃不仅无需打药而且是青岛地区一年之中成熟最早的水果,所以也是最安全最靓丽的水果。在当今这个污染无处不在、食品安全日益令人揪心的时代,在美丽的五月到山野田园里亲自采摘、品尝那掩映在绿丛中的鲜红灿烂的樱桃,呼吸着清香新鲜的空气,体验一下吃农家宴的淳朴民风,真是一种近乎奢侈的幸福与快乐。可惜的是樱桃的成熟期太短,前后仅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樱桃节一过,山里又恢复了平日的宁静,许多园区除了这个季节几乎就不再有什么收入。近几年,部分园区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有计划地引进栽植了部分大樱桃以延长樱桃节的时间,栽植了蓝莓、薄壳核桃、柿子、石榴等经济林木以丰富园区的果实品种,增加园区的旅游项目,为下一步的生态观光打下基础。

  崂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每年到崂山的游客高达二百多万人次,这应该说为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一方面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做为崂山风景区的补充,丰富崂山大旅游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崂山大旅游拉动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提升农业生态园区的品位,打造好的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可谓一举多得。就青岛市来说,每逢双休日、小长假都有大量的市民及大学生登山休闲到户外运动,而去到近郊尤其是崂山游玩是他们的首选之处。这就为崂山区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全区只有一家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大部分园区因为功能不齐全仍滞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无法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失去了许多致富良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如何解决好生态农业发展中后进不足的问题,应当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对这一现象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出现难以为继的半拉子工程项目,不仅给经营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每一个项目在实施之前都首先要对该项目进行认真考察,通过分析比较、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等 做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这些论证报告要言之有物,尽可能的少一些路人皆知的八股套话及地方统计资料的堆积。笔者曾见过一个长达二十五页的可行性报告,其中只有半页有用的,其余的全是废话。存在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写,二是打算瞎编一气蒙混过关而已。其实可行性报告是做好该项目的基础,经营者的理念和建设思路要通过论证报告明确而清晰地体现出来,好的可行性报告应是园区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而不是为了应付敷衍有关部门而随意乱编一通。说实在话,园区的经营者都想积极地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扶持政策,这本身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目光和精力只盯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上,而忘记了自己才是投资主体,那就会犯方向上的错误,也必定建设不好你的工程项目,因为 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扶持必定是有限的。如何把你的园区建设好、发展好是需要经营者本人通过提高综合经营水平体现的,而不是靠套取国家和地方的资金为主要手段所能达到的。所以科学合理的考察论证是做好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

  也曾见过一些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专业设计,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设计费也不少。只不过多数园区在实践中并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来实施,既然如此,真不知当初为何要花费这笔费用。有的经营者对生态农业的建设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于是便齐头并进,到处开花,战线拉得太长,处处投资花钱,看起来十分热闹,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便破绽百出,处处捉襟见肘,只好偃旗息鼓,弄得自己的心理、精神、经济和眼前的山头田野一样伤痕累累。有的经营者把规划设计只当做图画来看,挂在办公室里成了装饰品,在实际工作中弃置不用,率意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结果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当然对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划设计的人来说,更是熊瞎子掰玉米,掰一瓣扔一瓣了。这些教训应当引起经营者足够的警惕。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按照功能区的划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做到建一个成一个,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打算,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园区建设好,以期早日创收见效。

  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生态农业园区不是单纯以生产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基地,而是一个集农业、林业、水利、餐饮、会所、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项目。崂山区地处青岛市近郊,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是青岛市的对外窗口之一。发展崂山旅游业,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崂山区政府制定的三大目标之一。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崂山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可以使崂山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崂山区现有林业用地32万余亩,茶园2万余亩,樱桃等小杂果40余万株,除去风景区内崂山林场的林地面积,仅农村集体林地还有20余万亩。这些山林多年来由于护林防火压力太大,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一直成为地方政策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沉重的包袱,发展和建设农业生态园区,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通过中幼林抚育、林分改造等手段优化丰富现有的森林资源,使其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而且可以让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广大股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把“包袱”变成财富。

  根据县委工作要求,5月19日至24日,县人大廖善朋主任、县政协吴焰生主席、县政府林建忠副县长带队一行5人,先后前往桂林市甑皮岩、杭州市良渚、银川市水洞沟等三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现将具体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甑皮岩遗址年代约距今9000多年至7500年,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214亩,遗址公园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保护”为主题的遗址保护区,包括洞穴遗址保护区、独山保护区、原始部落区等;二是以“科教”为主题的博物馆功能区,包括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甑皮岩文化4D影院、洞穴考古研究国际交流中心、桂林人文先祖广场、视察甑皮岩展示长廊等;三是以“休闲”为主题的配套服务区,延伸开发具有甑皮岩文化特点的互动体验项目,包括考古体验区等。

  甑皮岩遗址与南山遗址最为相似,而且甑皮岩遗址仅仅是洞穴遗址,南山遗址则是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价值。通过综合分析,甑皮岩遗址有以下可学可鉴的典型经验:

  1.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甑皮岩遗址于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之一,遗址博物馆落成后于2013年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时间遗址公园建设时间从2010年开始,前后共历时10年。

  2.召开专业性学术研讨会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桂林市先后于2010年、2015年、2017年、2019年,以举办专业学术研讨会或高峰论坛的契机,邀请各级领导、专家莅临甑皮岩遗址参观指导,每次会议均为遗址公园建设争取到国家文物局的项目资金支持。

  3.创新项目策划方式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由于国家对博物馆建设项目没有安排补助资金,甑皮岩遗址管委会转变项目策划思路,将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通过“甑皮岩遗址文物保护展示中心”项目的名义获得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支持。

  4.推动史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通过与旅游开发公司在阳朔县合作建设甑皮岩文化阳朔展示基地(图腾古道景区),让甑皮岩文化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良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良渚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目前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作为世界遗产,截止目前,良渚遗址公园在建设方面已投入资金46亿元,同时每年运行维护经费投入近1亿元。在遗址保护利用及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发方面,南山遗址可学可鉴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刚性规划保护。编制执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遗址区红线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将各类建设项目、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在“良渚遗址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2.依法高效管理。通过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良渚遗址管理局)等保护管理机构,建立有效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编制执行《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等专项政策法规,有效落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

  3.创新和谐征迁。一是编制出台《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坚持“保护第一、以人为本、总量控制”的原则,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调控”的方式,有序引导农户外迁,有效解决了遗址区农户建房难、生产发展受限的问题。二是采取以租代征模式,将遗址范围内农田统一租用,并返聘被租农田农民根据公园统一安排按季节种植相应农作物或观赏作物,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增添了公园景区效果。

  (三)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水洞沟遗址是中国目前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设为综合性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水洞沟遗址旅游区,总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造型,以大型雕塑、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幻影成像、实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结合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灾难骤起被迫迁徙的活动场景,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与周边景区串联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是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值得南山遗址开发建设过程中学习的经验。水洞沟遗址周边是我国明代长城、烽燧、城堡、沟堑、藏兵洞、大峡谷、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为统筹推进水洞沟遗址保护利用和周边景区开发建设,灵武市于2003年成立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水洞沟旅游区的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由政府牵头制定《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企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景区建设格局,建成从三万年到五百年,从史前文化到边塞军旅文化,从土林景观到高峡平湖,从大漠边关到江南秀色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三处考察点,南山遗址有离城区近的天然区位优势、有洞穴与旷野文化遗存兼具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规划不够科学、品牌影响不够、文旅融合不够、专业团队缺乏等诸多短板。做好南山遗址下一阶段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考察情况,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规划立意要立足长远。一要扩大规划范围。以良渚和水洞沟遗址公园为例,它们的规划面积分别为14.33平方公里和7.8平方公里,鉴于南山遗址周边均属于未开发用地,因此建议对南山遗址总体规划作进一步优化提升,坚决摈弃为保护遗址而建遗址公园的思想,扩大遗址规划面积,完善遗址功能区划。二要留有发展空间。以良渚遗址公园为例,虽然目前开放区域达3.66平方公里,但仅占总规面积的四分之一,未来随着遗址公园的深入开发,仍为后续项目实施留下大量发展空间。

  2.规划内容要统筹兼顾。以水洞沟遗址为例,其在编制规划的同时,便融合文化与旅游元素,通过规划不同功能分区,让遗址公园成为集游、娱、购、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建议南山遗址在规划编制时要跳出古人类遗址范畴,将明溪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着力打造为集中展示明溪形象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以甑皮岩遗址为例,从2010年动工建设至2020年,采取每一两年实施一至两个项目的方式,2015年建成遗址博物馆,2016年建成小平足迹馆,2018年建成时光隧道影院和智慧女神像及考古乐园等旅游设施,前后历时10年,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中央资金6500万元,桂林市财政投资2500万元),主要项目才基本建成。因此建议南山遗址在建设上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分步、分期、分批实施。

  1.要优先建展馆。作为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首要条件,南山遗址博物馆项目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明确项目设计团队,完成项目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争取博物馆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学习甑皮岩遗址的做法,加强项目包装策划,以南山遗址文物保护展示中心的名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

  2.要争取设基地。加强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省文物局沟通对接,争取设立中科院东南考古研究所明溪基地,着力将南山遗址打造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重点院校考古专业硕博士的实习培训点。

  3.要分批做保护。围绕南山遗址系统保护工程,学习借鉴甑皮岩遗址做法,分批分期谋划实施文物修复保护、环境整治、洞顶滴水防渗、安防系统等工程。

  1.要有专业的团队。根据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周涛博士的建议,下一步可积极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陈国滨教授和清华建筑设计院吕舟博士进行接洽,通过引进一个专业人才,带来一个团队,确保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2.要促进文旅融合。以甑皮岩遗址为例,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形式,与旅游开发公司在阳朔县合作建设甑皮岩文化阳朔展示基地(图腾古道景区),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人以上,创造近5000万元门票收入。因此,南山遗址的开发建设要全方位融入旅游因素。

  3.要与乡村振兴融合。可学习借鉴良渚遗址公园以租代征模式,在不改变农田属性的前提下,以签订长期租赁协议的模式,将南山遗址周边农保田纳入遗址公园范围,分季节种植与遗址公园景区相呼应的农作物,提升南山遗址周边环境观赏效果。

  4.争取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主动搭上当前万寿岩遗址的关注热度和发展快车,加强与万寿岩遗址景区的协作联动,通过万寿岩遗址下一阶段的深度开发带动南山遗址开发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南山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做好“南山文旅”品牌打造。可学习借鉴良渚模式,成立南山文化创意公司,以“资源+平台”、“研学+文创”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手段,联合大型文创平台,系统性、保护性孵化南山文化特色IP,开发新型文创产品,投资优质文创项目,与南山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有机衔接,围绕“轻资产、强整合、重运营”,全面提升南山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一要推广南山故事,促进南山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南山文创IP的品牌孵化,推进南山文化创造性转化。

  二要打造研学基地,通过线下基地与线上云平台贯通的形式,整合“优质研学课程、文创产品、旅行服务”为学校研学旅行和家庭亲子旅行提供全新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