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缅怀先辈 赓续先贤遗志 传承科学家精神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7 16:59:42

  m6米乐清明又至,遥寄哀思!2022年我们失去了很多国之栋梁,他们虽专研不同的细分领域,却都为城市发展、学科发展、学术研究倾注了一生心血。他们创新争先、求真求实、淡泊名利、刻苦钻研、集智攻关、甘为人梯,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谨以此文致敬先贤,传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风雨无阻、勇毅前行。

  谢辰生先生,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的老专家,新中国第一代文博人。谢老本人,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文物保护史”。

  谢辰生先生,江苏武进人,1922年出生于北京。1949年参加工作,1981年任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副秘书长,1982年任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顾问,1994年2月离休。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谢辰生先生曾担任郑振铎的秘书,协助其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等著作。他是新中国一系列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也是我国文物事业许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1961年,谢辰生先生主持起草《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他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修订这部法律时,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写入法律。他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第一次明确“文物”的定义;参与“文物争夺战”,避免国宝流落海外;积极推动设立“文化遗产日”,力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推动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此外,谢辰生先生还倡导创办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博物馆、铜绿山古铜冶遗址博物馆,主持复制了随县编钟和古代珍贵纺织品,并负责开拓水文、地震考古新领域。

  李德华先生,我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和学者、城市规划教育家、建筑教育家和设计教育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李德华先生1924年2月1日出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建筑工程理学士和土木工程理学士双学位,1946年起参加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转入同济大学工作,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建设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副系主任、系主任,并于1986年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首任院长。1988年起,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李德华先生先后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第一(1956)、第二(1978)、第三(1981)和第四(1985)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9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93)。1993年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批资深会员称号,2006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李德华先生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城乡规划教育家。他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奖掖后进,桃李天下,为建构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我国的城乡规划事业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20世纪60年代初,他经过多年整理编制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本《城乡规划》;改革开放后,他领衔全国多所高校教师编撰《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版,于1981年出版,此后又持续进行修订,成为我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经典教材。

  关肇邺先生,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众多高水平成果。

  关肇邺先生1929年出生于北京,广东南海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先生生前非常关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各项事业,应邀在学会的学术活动中作报告。

  关肇邺先生1989年主持设计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获国际建协特别奖,是我国建筑师首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并获得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6项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2项作品获国家工程设计金奖。著有《关肇邺选集1956-2001》《关肇邺选集2002-2010》。

  关肇邺先生关注青年人才成长,捐赠设立“关肇邺奖学金”,用以发现与激励中国未来建筑设计人才。

  关肇邺先生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味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他主持设计清华大学主楼、新图书馆、医学院、理学院、北京大学新图书馆、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楼等重要项目80余项。

  孟兆祯先生,我国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孟兆祯先生1932年9月13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2年9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造园专业学习,1956年7月毕业留校,因院系调整进入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前身)任教,先后参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以及风景园林系的筹建工作,1988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等社会职务。孟兆祯先生一直活跃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学术舞台上,对于学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孟兆祯先生毕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民族传统,倡导“左图右画开卷有益,模山范水出户方精”,开创性提出以借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序列和造园理法——“孟氏六涵”;学术巨著《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和《园衍》,成为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思想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里程碑学术集成;主持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总体设计、毛主席纪念堂庭院环境设计、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泉奥梦”假山设计等具有代表性的规划设计项目,在中国风景园林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先后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林业科技贡献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深圳市城市建设一等奖和建设部优秀设计奖等荣誉。

  孟兆祯先生系统性构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体系,呼吁奔走促成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和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设立;主编的《园林工程》《风景园林工程》成为国内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首选教材;《园冶例释》《名景析要》课程开设30年经久不衰;先后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44名、博士后1名;率先将IFLA大会大学生设计竞赛引入中国,指导研究生于1990年获得中国首个IFLA学生竞赛第一名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其后连续多次斩获大奖,奠定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国际领先地位;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彭一刚先生,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天津大学教授。他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追求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融合,他用毕生所学把中国建筑之美讲给世界。

  彭一刚先生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先生非常支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各项事业,多次作学术报告,担任评审专家,具体指导学术活动。

  彭一刚先生作为我国杰出的建筑教育家,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在天津大学执教近70年,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先生” ,先后培养博士、硕士60余名,为我国建筑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06年获中国建筑教育奖。

  彭一刚先生为我国传统经典美学构图原理、现代建筑空间组合理论、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我国建筑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部著作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著作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彭一刚先生主持设计了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天津大学建筑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山东省平度市公园等建筑作品,为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规划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多项作品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00年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02年获得梁思成建筑奖。

  郭恩章先生,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城市设计学家、城市设计教育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

  郭恩章先生1934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邯郸,195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历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设计院副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于2004年荣休。郭恩章教授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郭恩章先生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从教46年,共为国家培养了14名博士、62名硕士以及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其中包括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杰出人才。主持完成国家、地方科研课题70余项,完成规划与设计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著作9部,学术论文60余篇。

  郭恩章先生知行合一,终身致力于城市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社会服务工作。“寒冷地区住宅小区外环境质量研究“经部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陆地边境城市景观规划研究”获省部级奖励;“2000年城乡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导则研究,经部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谢凝高先生,我国著名风景园林学者和规划专家,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谢凝高先生1934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温岭。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等。200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特别奖”,2011年会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2022年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

  谢凝高先生先后主持了泰山、普陀山、雁荡山等20余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不仅建构了完整的风景美学理论框架,而且还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和世界遗产申报做出了突出贡献。谢凝高先生参与完成的《国家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系列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泰山风景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是我国风景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支撑了泰山申报世界遗产的技术文件编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全球战略会议上发表的“自然和文化有机融合的遗产是人对自然的精神联系”内容增补进《世界遗产操作指南》。

  五十多年来,谢凝高先生始终工作在风景名胜第一线多座名山,被誉为“当代徐霞客”。他为人正直严谨,坚持原则,一生致力于中国风景名胜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山水文化精神传播,并为保护风景区和自然文化遗产多方奔走呼吁,因而又被誉为中国的“风景卫士”。

  郭黛姮先生,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当今中国建筑史领域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郭黛姮先生1936年10月1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郭黛姮先生继承其师梁思成先生遗志,毕生从事古代建筑史的学术研究工作,在《营造法式》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不同领域,均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主持维修杭州六和塔、雷峰塔重建工程、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数字圆明园复原等项目。今天“万园之园”圆明园得以在虚拟世界重生,正是来源于奠基人郭黛姮先生的执着追求和首创精神。

  郭黛姮教授以国家文化命运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孜孜以求、毫不懈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执教四十余年,讲授《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等课程,培养数十名硕博研究生。郭黛姮先生为我国文化遗产规划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动这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黛姮先生学术专精,著作丰富。先生不仅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获得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而且众多学术成果已经成为建筑史学领域的里程碑。其中,《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宋辽金西夏建筑》《东来第一山——保国寺》《南宋建筑史》《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数字再现圆明园》《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华堂溢采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艺术》《一代宗师梁思成》等作品无一不是相关学术领域的代表作。

  陈乃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