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黄质夫对中国近代乡村师范教育的贡献(下)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06 02:28:57

  ◆来源:《生活教育》2017年第10期《黄质夫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贡献》,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中国近代乡村师范在初创期没有既定的办学模式,各处乡村师范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黄质夫因其师范教育和农学教育的双重背景,以及多年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在乡村师范学校的组织、课程、训育、改造乡村社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

  (一)在乡村师范组织方面,他在南京栖霞、浙江湘湖主政乡村师范时,均设有工读指导、生活部、研究实验、推广和总务等五部,在数年的实践中取得了相当的效力。据此,他认为部定《师范学校组织规程》有关事务部、教务部和训育部之设置,并不完全适用于乡村师范。他说:“以之部辖乡村师范之一切事业,则犹有不足,吾人既已知师范学校不与普通学校等,乡村师范又不与普通师范等,而今后之乡村师范,又将注重劳作之训练,生产之技能、社会之改进,则总务、教务、育三部之名称,不仅涵义含混,即其职权,亦有不能妥适分辖之嫌”。

  他对自己探索出来的乡村师范组织形式,有确定的信心,对“五部”的工作有翔实的安排,直到主政国立贵州师范时,他依然采用此种组织形式。

  (二)在乡村师范课程方面,黄质夫因其农学教育背景,认为运用乡村社会环境训练乡村师资,核心在于生产劳动的训练,从1924年创办界首乡村师范起,就开始实践他的思想主张。著名教育家古楳曾经回忆说,1925年春,即将从东南大学教育科毕业前,与同学参观考察界首乡村师范,“所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的做工,简直和劳动工人一样的努力,一样的成绩。”“他(指黄质夫,编者)以为他是学农业的,我是学乡村教育的,乡村教育如不与农业携手共进,都不很好。”(参见本书附录古楳《回忆在江苏界首乡师的生活》)1932年,黄质夫在《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一文中强调生产训练的重要,提出“浅尝科目宜减并”,职业课程宜增加,实施工读以代实习,劳作以代体育;1933年,著文《我们的主张与实施》,详细制定了乡村师范学校的课程,包括生计教育、语文教育、健康教育、村政教育、家事教育、休闲娱乐教育和学校推广等七大类,各大类又有若干子目;1942年,著文《实践的师范教育》,重申孙中山先生“我们要实践行的教育”的遗训,认为“今日师范教育努力之途径,当以实践为要务,一切高谈阔论,都应摒弃师范教育范畴之外”。他主持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全面实施生产劳动教育,在抗战期间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势下,全校师生的物用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黄质夫的办学实绩,引起教育行政当局的高度重视,并应教育部训育委员会之请,与国立贵州师范王治范先生合著《中等学校劳动生产训练》一书,作为教育部训育委员会训导丛刊之六,于1941年由正中书局印行,教育部长陈立夫题写了书名。该书是黄质夫关于中等学校实施生产劳动训练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三)在乡村师范训育方面,他反复强调乡村教师责任重大,应由“才能胜任,德能感人”的人担任。因此,他主张乡村师范的训育,须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纪律军队化”,他认为:“昔普鲁士曾以全国师范生,采用军队之训练,一战而胜法。”今日中国国难较之当年的普鲁士更为急迫,唯有使全国青年接受此种训练,方才不至为亡国之奴;二是“生活劳苦化”,他认为传统教育脱离生产生活,读书人“不耕者而求精食,不织者而求美衣”,如今外有资本主义之剥削,内有天灾人祸之频仍,国家经济困窘之极,今欲以乡村教育为救国要图,唯有使乡村师范生接受“生活劳苦化”不为功;三是“思想笃实化”,他认为国家纷乱多难之际,亦是思想学说庞杂之秋,“门户各立,争执不已,党同伐异,祸变迭乘,而青年学生意虑不深,蛊惑至易,偶得一二惬心之言,即以为百世不易之道,推波助澜,轻信盲从。”要克服青年学生此种弊病,“唯在整严思想,力求笃实”。(黄质夫《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

  (四)在乡村师范服务乡村社会方面,他认为“今日之师范生,将来不仅应为培养现代儿童健全之师资,更须进而担当地方自治之职务,训导全民之导师”,因此,乡村师范尤应注重训练学生改进乡村社会的能力,重视从调查研究入手,社会事业和宣传推广工作。国立贵州师范在服务乡村社会方面的工作计有七项:(1)学校设有农场工场和林场,旨在陶冶学生刻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生产劳动的技能,求其手脑并用,自足自给,进而将其所能推广于地方,贡献于社会;(2)提倡合作事业,学校设有消费合作社及公利互助社;(3)考察调查边疆文化教育工作,创建车江乡村教育实验区,编辑边疆同胞识字读本和《乡土教材》,辅导榕江、黎平、从江、三都等县小学及社会教育机关,多方面推进国民教育;(4)创建地方文物陈列馆,一方面展示边疆民族特有的文物,保存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介绍现代新文物,增进边疆同胞的见识。

  (五)在乡村师范教育教学方法方面,他接受了杜威“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不仅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运用于组织建设方面。譬如,他强调生产劳动训练的组织建设时说,一桩事业的推行,必须建筑在健全的组织上,才有成功的希望,大而至于政党,小而至于家庭,都是如此。所以社会上任何事业,都有其合理的组织。有组织才有力量,有组织才能行动一致,指挥如意。劳动生产训练,除了周详的计划,妥善的设备以外,还须有严密合理的组织,这种组织和政党组织、家庭组织的性质不同,除了要以能力分组之外,要求师生全体加入,“因为劳动生产训练,是一种教育实施,必须先有以身作则的领导,才能达到做学教的本义,才能使工作富有深长意味,使学生发生兴趣。”(黄质夫《中等学校劳动生产训练》)

  总之,黄质夫在多年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实用的、有成效的办学经验,易为各地乡村师范学校所取法,对于中国近代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

  作者简介:王文岭,男,1966年生,江苏宝应人,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执教南京市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院。期间曾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访学,师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知名学者李良玉先生;后赴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访学,师从台湾中国教育史研究著名学者周愚文先生。长期从事陶行知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