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诺贝尔文学奖笔下的阿富汗人 - 巴米扬遗产教育馕课记录【第五期】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04 22:38:41

  m6米乐遗产保护教育馕课,是在特殊的危机地区,面临遗产保护和人道主义难题困境下,为当地遗产社区的孩子们搭建的公众考古学习平台,他们可以通过遗产科普活动中受益,成为“大佛下的养家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从保护遗产、发展旅游中获益,换来食物等回报,促进遗产社区与遗产保护共同发展。

  经过国际专家和志愿者实践,这种模式已获得认可。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遗产社区儿童的生活思考模式究竟会不会因馕课而不同?巴米扬文化遗产教育是否能有效输出?学生对知识、对课堂的期待有没有超过馕饼的吸引力?

  为了认识更多遗产的价值,在这一次课程中,我们加上“等价交换”想法,让孩子们作为“小守护人”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创造价值。那么这些换来的“等价之物”究竟值不值得呢?

  上次课后作业是描绘从家里去巴米扬大佛的路线,这不仅是寻找遗产中的历史道路概念,也是当地人与遗产的情感寄托。孩子们共提交30张手绘地图。他们都着重关注通往大佛的道路,有的添加了沿途的标志性建筑、山脉、田野、树林等。这些手绘地图能窥见活灵活现的历史感觉模样,在现在种类繁多的文旅纪念品中,“手绘”仍然是一种热门形式,既有设计者付出的努力,背后还有遗产的思考和温度。

  在前期课程的铺垫下,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认识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到大概的沿途国家特产和风貌,以及遗产保护中“文化线路”和“线性遗产”概念。但在学生绘制地图中,仍有细节缺失。志愿者通过询问意识到,孩子们在理解和实践两个层面还有眼高手低的差距。在这条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需要更多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

  跨越时空的丝路对线日上午,志愿者在大佛脚下布置好了课程会场,做好活动准备工作,一场别开生面的“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大会”,将在这里重新尝试。

  第一阶段,每个代表队都指定队长和销售员,由销售员陈述理由,例如考虑到长途运输成本、自然灾害等影响,货物减少,向其他队推荐自己的紧俏产品,如何卖出如粘土碗、罐子、棉布、胡椒和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第二阶段,由老师发放兑换券模拟货币,每组的队长可以用这些兑换券继续在市场上兑换物品,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显然最受大家欢迎,而中国、土耳其和阿富汗的贸易团体则利用自己的高档消费品,获得了大丰收,这说明每个地区的富裕阶层都有自己文化喜好。

  最后,以阿富汗特产青金石传播路线作为最后一个例子,由Fazeli老师组织学生站在重要标记点,组成了一幅青金石的传播路线图。老师还向学生们讲解了青金石是如何开采,人力和畜力的体能和运输重量的极限,如何将矿石长途运输,运输到埃及和中国的运费是多少,如何切割、研磨变成颜料,再用于壁画和器物,感受这一抹蓝色所充当的跨越空间的纽带。

  这场贸易大会重点在于让孩子们理解文化线路的重要性,以及古代丝路人如何利用信息差,制造更多商品价值。Taqi教授还讲解了在不同地域文化中青金石的价值,教授用一条价值80元的头巾举例说,对于信仰教女性来说,价值就不仅仅是80元了,还包含有社会习俗和自我保护。另外,由于青金石运到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运费远高于材料价格,为何当地贵族要追求蓝色,除了宗教和信仰原因,还具有帝国疆域的偏远地区进贡的理念。

  《喀布尔人》故事主人公是以自己女儿为视角,描述自己女儿在童年时期因为家教严格,无法走出自己的家庭,对于外面世界的了解很少。这位常常来他家卖东西的喀布尔商人,却经常可以讲出旅途的故事和发生的国际大事,吸引了自己女儿注意。主人公的女儿从这位喀布尔商人口中得知了很多事情的真相,也通过喀布尔商人的赊账、做生意模式,了解了阿富汗人的部落和民族性格,他们年龄相差很多,也处在不同阶层,却成了很好的朋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2023年11月10日,新一期保护教育馕课在巴米扬的高鲁高拉古城(Shahr-i Gholgola)遗址前开展。此次馕课共有48名学员参与,上午9点,学员们齐聚在古城所在山脚下。在老师们带领下步行来至高鲁高拉古城修复后的建筑前,驻足于真实的古代遗址中,围墙的遮挡以及和煦的高原阳光照射下,大家在更加感受古老建筑背后历史的温度和分量。

  在课堂的第一部分,为更直观呈现馕课教学成果、鼓励孩子们的参与度,课堂选取9名学生上台,同学们环绕成圈,让他们在圆圈中间向其他学员介绍他们的地图。

  温故而知新,在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孩子们关于巴米扬艺术的新知识和思维,在复习了丝路地图知识后,开始讲解课程主要内容——历史中的阿富汗艺术。

  由于这些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阿富汗的政治势力扎根、政权的轮流更替,对阿富汗艺术不同阶段、区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讲解介绍伊朗艺术时,教师分别介绍了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对中亚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安息帝国和萨珊帝国及其艺术,这些可以简单理解为“陆地和火的艺术”。生活中烧火做饭和烤红薯地瓜的火苗样子,疫情生病期间和天寒地冷时戴口罩,都可以联想到伊朗的艺术。

  由于每个历史时期艺术发展头绪繁杂,案例众多,教师在介绍每个帝国时期艺术作品时尽量避免以偏概全,采取“窥斑见豹”的方式,即在呈现整个历史时期最能体现时代、文化特征的艺术、工艺门类为路径基础。例如在介绍伊朗萨珊帝国艺术时,除了崇拜火之外,在简介萨珊王朝最重要建筑、浮雕和金属制品,比如表现国王沙普尔一世战胜两位罗马皇帝瓦勒良、尤利安的胜利岩刻浮雕,大家还一起模拟这座群雕的人物动作,cosplay里面的人物形态,从而加深印象。

  巴米扬地处高原山地,这里拥有中亚地区最为极端而又壮美的风光地貌和自然环境,也孕育着这里人民率真、热爱运动的民族性格。集体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了解和友谊,为了巩固和测验此次馕课知识掌握水平,增强课程趣味性,两位老师设计创造了一个彩球入篮的户外游戏。

  最后,每个小组的选出的Ferishta、Samad、Zabih、Marwa 和 Mohammad五名学习代表站在圆圈的中间,向其他学生大声朗读、解说帝国的名称及其相关作品,并要求其他学生判断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大家就大笑,如果是错,大家就大哭,可以肆意表达自己情绪。于是,顷刻情绪变化之间,这座古城上的笑声一直不断,很多人笑出了泪,很多人却哭出了笑容。此次遗产保护教育馕课,在领取馕饼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