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枫新作《星河镇见》:城乡跨越与教育和解|中国童年专刊m6米乐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03 12:20:48

  来自常州的“95后”青年作家荆枫的首部长篇小说《星河镇见》,在融合许多常州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达着一些新时代文化审美特质与精神特征,也内含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社会理念,以及“双减”教育政策在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上的影响。在这一成长叙事过程中,荆枫塑造了来自不同地域氛围、家庭环境的少年形象,达成了城市少年与乡村少年的温馨和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人口流动不断加剧,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问题显得极为突出,来自常州的“95后”青年作家荆枫的首部长篇小说《星河镇见》,就以一个极为锐利鲜活的视角瞩目于这一问题。小说透过由乡入城的初中女生林月的视角,来观察淹城市第一中学一些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在融合许多常州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达着一些新时代文化审美特质与精神特征,也内含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社会理念,以及“双减”教育政策在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上的影响。在这一成长叙事过程中,荆枫塑造了来自不同地域氛围、家庭环境的少年形象,他们拥有独特的个性,怀揣美好的梦想,在彼此身上学到了自身不曾拥有的美好品德,达成了城市少年与乡村少年的温馨和解。

  小说从刚入三线小城淹城初中的一群孩子们说起,首先就营构着一种“城市”等级偏见,正如小说所写,“就算是小孩子,也知道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和乡下的区别”。类似的偏见直接从学校老师身上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对班长和副班长的任命上,以及李梅的毛线花事件等。作者有意让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同进步、化解偏见,让读者见证了师生教学相长的进步性,更具有现实意味。

  荆枫葆有着童心,在小说中对一些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偏见都予以纠正和反馈。作者特别塑造了林月这样一个带有理想主义的角色,她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宽容、机智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林月不仅让自己在同学们眼中的形象有所改变,更带着全体女生捍卫追求独立自由的权力。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对来自乡村但有着远大理想、愿意为之奋斗的孩子的赞赏和期许,也隐含着作者的童心或以文学实践理想主义的情愫。

  《星河镇见》多次出现荆枫出生成长的常州的诸多代表性民俗建筑,星河镇就是小说中的一个标志性地点。地处常州揽月湾的星河镇担任着城市与乡村特色的碰撞冲突后形成和谐形态的象征意义,孩子们的军训和夏游地点安排在这样一个地方,为他们后续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和态度的转变都提供了合理的情境。

  作者并没有将自身可能经历的都市浮华放到这部长篇中,而是特别营造出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她将江晓星设定为跨越差别、尊重平等的男生,与林月由乡入城的流动不同,他有着更卓越的见识,成绩优异,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都市少年的自在与洒脱,“林月发现每一次伴随着江晓星出现,自己好像就能懂得一些从前她不懂的事情”。他们都是善良包容、成熟懂事、给他人带来温暖的少年,这些品质跨越了地区差异、城乡对立而集中在这样两个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孩子身上,实际上是对城市少年与乡村少年化解矛盾、互相学习、携手进步的认可和鼓励。

  自“双减”政策颁布实施以来,不仅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为他们留出更多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的机会,更要在德育上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小说中出现了不少生动贴切的教育生活情节。初一(2)班的这群古灵精怪的班委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力量去向老师、家长争取一件看似实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回到星河镇忆苦思甜,在这个过程里就已经可以预见这一群少年的迅速成长,用自己的方式与长辈沟通,为实现自己的合理化想法竭力付出,平衡学业与生活,推翻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靠拢。

  作为一名1997年出生的新生代作家,荆枫创作出这样深刻动人的儿童小说,起点甚高。相信作者未来能够关注和考察到更多现实校园中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文学的视角出发展开书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