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北京又添文化新地标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开门迎客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28 14:51:29

  m6米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今天起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介绍,三大文化建筑的设计方案均通过国际征集产生,并由中外一流建筑设计团队携手完成。设计灵感来源于运河文化元素,先锋艺术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将千年前忙碌的运河图景以建筑的形式永久定格,并在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多项世界领先技术,充分体现了绿色、科技、人文的有机结合。

  被称为“文化粮仓”的北京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由三座独立的建筑体组成,包括4个室内剧场,分别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和1个户外露天剧场。其中,歌剧院拥有国内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扩声系统;葡萄园式音乐厅拥有镇厅之宝“法式浪漫派”管风琴;汇聚8K、5G、AR、VR、全景声等,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科技”最新应用成果。

  北京艺术中心由国家大剧院负责运营。为最大程度实现精简集约发展,国家大剧院设立了统筹管理、垂直管理、协调管理、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正式开放后,北京艺术中心将陆续推出精彩活动,如2023年12月22日至2024年1月1日,北京艺术中心推出开幕艺术周,9场剧场内演出以及20场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将为公众打造全天候的艺术体验。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国家大剧院原创悬疑话剧《嫌疑人福尔摩斯》、北京艺术中心2024新年音乐会、北京艺术中心2024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等精彩演出也将轮番上演。

  被称为“运河之舟”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该馆的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

  博物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冷热源供给来自集中能源站,采用燃气锅炉和冷水机组调峰的地源热泵及水蓄冷、蓄热系统,以满足空调夏季供冷及冬季供暖的常规需求,承担了整座博物馆建筑不低于60%的热负荷配置;展陈大楼屋面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采用与玻璃采光顶相结合的薄膜光电池(碲化镉)发电技术,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并兼具遮阳功能;建筑外立面采用高性能材料。经综合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吨。

  确保馆藏文物的绝对安全是博物馆职责的重中之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展陈大楼周边设置了长达620米的隔震沟,展陈大楼地下一层下方设置了1.8万平方米的隔震层,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

  开馆之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

  “你好小图”“在呢,请问有什么问题?” “请问北京城市图书馆开馆时间?”“我想搜书,红楼梦在哪?”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北门服务台前,一位读者正在与AI数智馆员“图悦阅”对话,获取信息查询、书籍导览、阅读指导与个性推荐等服务。

  在被称为“森林书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里,智慧服务被深度融入图书馆建设中。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城市图书馆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服务场景深度融合,重塑协同、共享、融合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对图书馆建筑、业务、资产、人员、服务等全要素管理,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新样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北京城市图书馆此次开放部分区域,分别为山间阅览区、24小时图书馆、休闲阅读区、元宇宙体验馆、库本阅览区和立体书库。其中,24小时图书馆将全年不闭馆开放。读者可参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文社科等主题阅读活动;还可享受免押金办理读者证、文献续借、通借优化、电子支付、增加预约图书取书点、网借图书覆盖京津冀等惠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