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孕育思想的空间|从贝聿铭到贝氏家族的文教建筑设计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16 13:36:48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和知识的传播打开了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眼界和思想,推动着人类文明精粹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文教建筑承载起形塑教育理念的物质载体的重要作用,是受众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全球发展的通道,也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场所,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文教建筑的塑造中,贝氏家族始终坚持打造承载使用者社会关系与文化记忆的场域,以建筑为载体来服务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实现高效、合理的功能安排和空间组织,为使用者的身心体验提供社会空间与物质保障,也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了可能。

  6,750平方米的瓜纳华托州立图书馆是贝氏于2003年为瓜纳华托文化中心主持设计的首座建筑。建筑主要由两个体块构成,由一个两层高的玻璃长廊将它们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图书馆的底层,长廊同时起到入口通道及前厅的作用,直接通向顶部由采光玻璃天窗覆盖的中央中庭,从而将主体块的三层分别连接在一起。一部位于入口廊道的巨大楼梯承载起建筑主要垂直交通功能,盘旋上行,结合其长廊的大玻璃窗可将花园里的美丽景色及图书馆内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尽收眼底。

  三种材料被应用于建筑外部:镶贴于外墙的墨西哥石材(Cantera),用于长廊与主楼梯的玻璃,以及用于凉亭的上了白漆的钢材。质朴的外形轮廓以及精致的用材,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座高贵、优雅、现代及有完美尺度且适于该城市风貌的现代化建筑。

  图书馆在严格的成本限制下设计,于2009 年3月获得AIA/ALA 图书馆建筑奖,该奖旨在表彰由在美国获得许可的建筑师设计的图书馆的最佳范例。

  澳门科学馆兴建在面积为62,000㎡的填海地块上,位于“渔人码头”和澳门文化中心之间,建筑紧邻大海,与离岛氹仔岛隔水相望,游人在此可以看到两岸澳门城区的全貌,并与一旁的澳门文化中心、艺术博物馆共同构成了一组人文建筑景观。馆址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考察后选定,回应澳门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悠久历史。

  科学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3,000㎡,包括一个菱形体、一个半球形体与一个倾斜的圆锥体。几何图形勾勒出各个主体建筑的外形,而材料上则大量采用钢材、铝板及玻璃,在表现出简约的线条美之余,更能充分利用阳光为室内照明节能。尤其是银光闪闪、螺旋上升的斜锥体量,在众多澳门现当代建筑中别具一格。

  设计注重参与性和趣味性。中心内设置有交互式的展览馆,14个展厅呈呈螺旋上升状分布。设置先进的会议设施与研究室,以及一座设有150座席,并配备高清3D数码播放系统的半球形穹顶银幕的天文馆。场馆内清晰明确的道路组织平面规划,旨在引导并活跃观光者对科学发现的体验。

  室内净高、色彩与光照层级以及几何构造的模度强化了对展览的预期与享受。各处通向大海与天空的视觉节点,折射出人类的成就及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建筑的顶峰处为观景台,敬邀游人360度观赏大海与城市景观。包覆建筑的铝金属板饰面,映射着澳门不断变化的气象。设计清晰地演绎了空间实用功能,利用了临水环境而成为澳门的经典地标,从远处眺望,极富科技感。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而庄重的空间,且便于绝大多数人使用,无论老少。

  建筑采用传统的承重砖石系统,将红砖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建筑材料,细部通过混凝土和石灰石点缀,整体材质协调且贯穿始终。内部混凝土砌筑的“华夫格”天花板既独特又实用——来自天花板筒灯的热量通过精心设计的进气系统回收,并使用于冬季建筑物供暖。

  儿童区位于最低层,可从西立面和一楼进入,同时设有会议室和盲人区,细致的思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开放的、复合的、易于通达的空间供所有市民使用。

  建筑除具备图书馆的基础功能要求之外,还为哥伦布市中心创造出第一个开放的城市“市民空间”。在图书馆广场建成之前,该市几乎没有市民聚集地,图书馆及广场建成后,对周边地区产生出积极影响,为市民提供在市中心停留、游憩的理想之地。

  广场上使用了与图书馆相同的砖和混凝土材料,使图书馆与周边几幢重要建筑、装置——埃罗沙里宁1940年设计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亨利·摩尔的“拱门”雕塑、欧文故居等,经由开放的广场空间相协调统一。图书馆的窗户尺度缩小以与欧文之家的屋檐对齐,而在另一端,图书馆高大的入口和大型玻璃窗则与更具纪念意义的教堂相呼应。

  多年来,图书馆广场一直用于举办艺术博览会、音乐会和其他社区活动,包括已举办三十余年的流行音乐节,使市民真正产生与城市的共鸣。

  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新址位于曼哈顿下城华盛顿街100号新址,建筑面积约合2787平方米,相当于旧址规模的五倍大小,其中包含图书馆、教室、办公室,及其下设的中国美术馆。

  室内空间以青灰色为主色调。小青砖铺砌室内墙面,底部向内凹口,砖墙实体与消减空间两相对照,产生出轻盈的漂浮感。砖墙经由不锈钢金属板收边,内嵌灯带渲染出柔和的光影氛围。入口空间以白色墙面为主体,m6米乐由青黑色踢脚线收束,结合中式桌案、椅凳、瓷器,营造出东方哲学淡泊宁静的独特美感。

  图书馆整体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提取了中国古典建筑中常见的木雕花窗、菱格门及中式家具中常见的博古架元素,明式圈椅与木质长桌营造出舒适的阅读空间。设计保留了木材的天然质感,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读者提供了品读中国文化的双重场域。

  华美协进社下设的中国美术馆(China Institute Gallery)始创于1966年,馆中展示和介绍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的各类艺术作品,在纽约众多的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在美术馆入口处,设计通过可灵活分隔的开敞空间,在协调新址多元功能与简约风格的同时,打造出一个供使用者进行自由交流的多义空间。展陈空间简约洗练,将实用性升华到更高层次,以回应美术馆各类专题性、学术性展览。

  二期项目“当代中国中心”多功能厅已于近期完成。项目两个阶段最终将通过不锈钢及玻璃构成的二层高立面统一,并由一座外置透明景观电梯相连接。现代建筑材料与石质栏杆与中式大门等元素的置入,在转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旧有建筑环境和谐共生。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当代中国中心” 将打破原有建筑封闭现状,由单一空间向复合空间转型。场地自发向街道敞开,作为整个项目的入口向公众开放。改造后的华美协进社不仅将成为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的发生场所,也会积极介入本地街区活力的重塑。

  从贝聿铭到贝氏家族的文教建筑设计,所追求的并非建筑的时尚与式样,而是更加注重于建筑所在地的真实情况。

  在设计中,贝氏家族从一开始就充分了解每个项目的环境与文化特性,瓜纳华托州立图书馆是贝氏所承担的瓜纳华托州文化艺术中心总体规划设计中的重点项目,建筑充分考虑当地的特殊风貌与山地气候,在创造全年可使用的户外空间的基础上,彰显出完整的功能空间与纯粹的建筑美感。

  澳门科学馆中,贝氏利用最基本的设计元素——几何体,表现出所需要的现代建筑的空间意向,展示出富含现代感和未来感的建筑美学。建筑极具参与性和趣味性,为当地的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普及教育推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与现代主义建筑中常见的与其他建筑或整个城市脱节的情况不同,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将社区的未来发展及其特征承传真正置入设计构思之中,真正使建筑、公共空间回归于使用者,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建筑内对于文化性、市民性、公共性的思考,使图书馆的空间超越实体边界,延展至场地及城市层面,打造出开放的城市“市民空间”。

  而作为链接中美文化的纽带,华美协进社项目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以物质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糅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造技术及材料。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对话中,不断推进着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建构与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

  可以说,文教建筑是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示范效应。贝氏家族在文教建筑中显示出的熟练与完整思考延续了一贯的文脉传承与精致设计,强调与历史文脉相延续,与环境相容,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出相得益彰的美,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日常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并通过充分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气候、自然和地理条件等,将时间、文化、地点“深入其境”地转化为建筑本身。

  未来,贝氏也将持续通过文教建筑这一载体来服务和丰富人们的生活与环境,在对不朽建筑的不断探索中,实现自身对于永恒、卓越的建筑所倡导的严格标准、精湛工艺和社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