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研究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4 22:21:08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研究小学,教育,研究,教育模式下,设计研究,建筑设计,建筑学的,中小学建筑,模式研究,中国的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姓名:****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200241论文提要摘要:f本文将中小学教育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教育模式为切入点,从校园建设的“质”和“量”两方面,重点探讨了在当代教育模式下中国中小学教育建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走向。1首先,简单地回顾了教育模式的演变与教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建筑”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模式对教育建筑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或延缓了新的教育模式的实验与实施。然后,通过对教学组织空问的最基本的“细胞”——“教室”的物理和一Ii理环境营造的分析,从单个空间到多空间的组织,室内空间到总体空间的设计,探讨了在当代教育模式下中国中小学教育建筑的空间设计概念。硅对中小学教育建筑“性”的分析的同时提出一些“量”的建议,中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是一种校舍设计的技术性指导,分基本指标与规划指标,以适应多种办学标准,允许一部分有条件学校高标准地建设,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促使低标准的学校尽快达到基本指标,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在新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让教育资金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校园建设须有“度”的把握,合理地控制其布局,占地大小和办学规模等。j关键词:中国.中小学j教育模式教育建筑教育空间,全文字数:约5.6万字;插表、插图:约100幅AbstractAbstractThisthesisprimarilydealswiththeeducationarchitceturethemainsubject,especiallyarchitectureofprimaryschoolandmiddleschoolinChina.Itemphaticallyanalysesthemodelofeducationasthekeyoftheproblem.Fromthis.itdiscussestheextantsituationandtheperspectiveofthearchitectureofprimarysch001andmiddleschoolinChinawiththeexistededucationmodelTherearetworespects:the“Quality’’and“Quantity”ofcampusconstmction.“Quality’’First,takingglanceoftheprocessoftheevolutionoftheeducationmodelandtheeducationarchitecture、i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e“vothings:Ononehand,theeducationmodelhasthedecidingeffectontheorigination,developmentperspectiveoftheeducationarchitecture;ontheotherhand,theeducationarchitectureprovokesexperimentandthefulfillmentofthenewmodel.Thenitanalysesthebasiceffectonrenderingphisicalphychalenvironment.ThethesisalsodiscussestheconceptionofthespacedesignOfeducationarchitectureintheextanteducationmodelwithtworespects:spaceorganizationthroughsinglespacespacedesignthroughinsidespacetooutsidespace.“Onantity”Itgivessomesuggestionon“quantity”,atthesmetimeitalsoanalysestheattributionoftheeducationarchitectureOfprimaryschoolandmiddleschoolinChina.ThespecificationandstandardoftheschooleducationarchitecturedesigniSthetechnicalguidanceofthedesign.Itconsistsoftwothings:basicstandardandplaningstandard1nordertomeettheneedofthevariatyofthestandardofthecampusconstrction.Wpromotetobuildupsomeschoolarchitectureswithhighstandardintheregionadvantagouselementstofurthertheeducationcourse.WhileitiSalsoimportantpromotetheschoolwithlOWstandardtomeetthenorlTl.tobestsatisfytheneedoftheeducation.Intheinfluenceoftheneweducationmodel.thefundscanbemadeoffulluse.Campusconstructionneedproper‘‘dimention”,propercontrol,propersideandproperscale.Keywords:ChinaprimaryschoolandmiddleschooleducationmodeleducationarchitectureeducationspaceTbtalamountofwords:about56000WOrdsAndabout100illustrationsandgraphsinthisthesis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一章第一章教育模式的演变及教育建筑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但在讨论此课题之前有必要对教育史及教育建筑的发展作一个简略的历史回顾,包括许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及他们的教育,回顾一下教育产生的根源和它发展的过程。这样才有助于比较清楚地看到目前教育世界的各个侧面,比较理性地看待已毁的、现存的以及正在兴建中的教育建筑。本章将重点以中国教育发展为纲目,探讨教育建筑的发展。1.1教育史概述劳动刨造了人类,同时也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活动。在原始社会初期,教育就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它在原始社会里是一种社会现象。到人类发展到~定的阶段,就产生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人类的劳动经验扩大了,因而教育便成 为传递生产劳动和社会经验的手段。其场所是人们劳动、生活、活动的地方;其内容是耕 作、音牧、手:l:工艺、氏族集体活动等生产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包括一些简单的军事知识 和技能以便自卫之用。教师是有经验的成人,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没有阶 级性,它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没有文字,教育所以主要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 和实际活动的模仿。 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在教育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剥离,人们失去了过去平等接受教 育的机会,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和对被剥削阶级实行专 政的一个工具,它的基本组织和主要场所便是学校,其内容主要是学习统治者的礼仪,兵 法等治人之术,而稼穑、百工之艺是被人轻视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和专门接受教育。同时文字的形成也促使了学校教育的出现。在我国白夏朝以来,就有“庠”、 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这些记载都是我国早期学校产生的依据。这既是学校教育 与其它社会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教育的专门特点。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是-占希 腊和罗马的教育,它们都是适应了当时奴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时的教育实 践过程中,中西方孕育了一些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培育出一批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 实践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铁器与畜力的普遍使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生 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地主与农民阶级,从而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教育有了 很大的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更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在中国,封建教育的主 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学校担负着“取士”,“养士”的任务。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形式化以及 后来的严格的八股取士制度,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成为有名无实的装饰品而已。学 校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在欧洲,教育除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还具有浓厚的 宗教色彩,教学内容贯穿着神学精神;教育目的是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十和能 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的骑士,对他们进行的教育是“七艺”和“骑士七技”等。 在封建社会末期,手’r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8世纪的产业革命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一章 更是将资本主义带入机器大生产时代。由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社会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者,而且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素质。培养劳动者的场所由 劳动实践场所转为主要由学校来承担,封建时代的个别学校的形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 求,于是产生了“班级授课法”,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产生了新的变革;教学机器、电话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学校中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国家开始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教育。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形成和方法等产生了新的变 革,当代的教学理念、目的、手段、内容及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要求学校教育 要作出相应的改革,发展当代教育,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终身化、社区化和现代化。 1.2 古代教育模式和教育建筑 1.2.1古代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选拔模式等。本节以这三要素来阐述古代教 育模式。 1.古模式 在中国,古模式主要是官学、‘峙院丰私学。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 的。教育的范围不可能很大,教育为少数的统冶阶级所垄断,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制 是历代各级官府所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关,这些学校教育机关有:邸第、幼稚园、左 学、乡学、镇学、社学、小学、郡(府州)县学、中学、太学、国子监、大学等。它源于 “校”、“学”、“成均”、“庠”、“序”等之类的学校雏形(详见本文2.1)。“学在官府”就是 当时的写照。它主要分为中央与地方官府两级设立的各类学校.它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还具有严格的等级,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养士”。 私学 是私人设立的学校。古代的私塾、私馆、义学、精庐、精舍、经馆均属此类。这些私 学有的相当于小学,而有些则相当于中学或大学。它产生于春秋时代,孔子是它的创始人 之一。它盛行民间,为宣传儒家思想及传播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书院 是中国教育制度另一种机构,对培养青年学子,传播学术思想和宣扬政治文化有重要 意义。它最初也是私学,后来由于封建专制政府的操纵和控制,才逐渐由私人转化为私办 官助,再转化为官办的。书院始见于唐代后期,由于当时官学失修,士苦无学,加之禅林 讲学制度的影响以及反对科举等诸多原因,到宋朝就逐渐繁荣发展起来。后几经沉寂,恢 复发展,至清朝时就全部官学化了。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学校受到高度重视。古代希腊主要有雅典和斯巴达两种不向的教 育类型。以农业为主,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 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承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国家设立教练所和军训团,以体育锻 炼和军事训练为主。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 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职责,把为子择校视为家长的任务,把交纳教育用费视为家庭应尽的 义务。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着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古代罗马的历史一般分为于政、 共和、帝国三个时期,其教育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初期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到 共和时期,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的大批教师来到罗马办学,罗马逐渐形成了以希腊学 敦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一章 校为模式的教育系统;到帝国时期,罗马十分重视教育,直接控制学校,学校权统归帝国 所有。 在基督教统治大部分世界的中世纪欧洲,除了极少的例外,教会和教育就是一回事。 教会对学校垄断,是主要的办学方。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行 会为办学主体的行会学校和商人子弟学校,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 2、古代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即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 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策略等f注 11。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手段、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在 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在时间上表现为如何安排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活动。在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之 ‘卜对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古代教育模式在提出各种教学思想的前提下,不仅阐明了教学按怎样的步骤进行,同 时也暗示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中国古代,由于教学方法多注重学生的 “学”,教师起的往往是点拨、指导作用,因而师生关系的重心相对侧重于学生。如孔子言: “不一喷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到 达一定程度时才进行,这种方法,若学生没有相当的学习主动性,显然是行不通的。可见, 当时学生的地位是受到重视的,学的一方在教学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古代西方,从古希腊, 古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的漫长的时期中,重视教师权威一直是传统。如柏拉图认为,只有 在儿童养成了适当的习惯性,才能给他们自由。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无疑处于绝对的中心 地位。 在古代,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因此处于同一层次、等级的受教育 者数量很少,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当悬殊。教师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分别施教, 因此,个别教授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3、古代选拔模式 选拔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在我国古代,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人才选拔形式也是不同的。 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学校的任务则主要是“养士”。封建统治阶级在选拔统治 人才上,逐渐形成一套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如春秋战国时期“养十”之风,汉代则举里 选,魏晋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就实行科举制度,明代以后的科举制又实行八股 取士的方法,使得教育体系死板和僵化了;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于 历史条件的改变,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在古希腊古罗马,学校的理想是使一个人具有智力、审美感和体质平衡发展的和谐人 格。知识、智慧、艺术欣赏和崇高的品德在少数杰出人才教育中具有最高的价值,选拔倾 向于杰出人才。 1.2.2古代教育建筑 中国古代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教育功能的建筑更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 的是官学建筑、书院建筑和考试建筑。 官学建筑 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重视教育,推崇儒学,在全国广建孔庙学宫。它不仅是教育的场 所,而且是政治活动中心。孔庙学宫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它与衙门是古代城市中虽基 本的公共建筑,由此可见庙学的重要性。它有着超出地区一般建筑所限用的尺度与色彩,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一章 布局严谨,重空间的序列。(图I一1) 书院建筑 具有社会办学性质的书院,以其较高的学术水平 与自由讲学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学者。它汇集民间的财 力物力,选址尽可能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相联系,以 取得某种文化的渊源,加之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书 院往往远离城市而拥有最清幽的环境,成为地方上最 精美的建筑之一。书院建筑源于私宅形式,后增加了 一些官学建筑的内容,总体来说有着近人的尺度,布 局自由,重环境的整治。(图1.2) 贡院建筑 专为科举考试建造的贡院考棚,它往往规模宏 大,布局严谨,但其空间序列较弱,封闭感强,这是 符合考试功能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封建社会中 先吃“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的社会心态。(图l一3) 在西方,主要的教育建筑往往附设于宫廷或僧 院,培养王室子弟或未来的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 才,同时也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 曲阜子L庙总平面图1-2书院图(摘自《东林书院志》) 囤1-3贡院图(摘自《光绪顺天府志》) 1.3 近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建筑 1.3.1近现代教育模式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在省城的改为大学,在府 的改为中学,在州县的改为小学。1902年,中国近现代史上首次出现而具有学校系统的“新 教育”制度——“壬寅学制”。1903年“癸卵学制”正式颁布,进而在全国内推行,这标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一奄 志着“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比起封建阶级的“旧学”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无论 是学校系统还是行政管理,绝大部分是从日本抄袋而得来的,只是形式上的模仿,不能切 合实际的需要。1912~1913,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单轨学校制性质的“壬子癸丑学制”产 生,它在修业年级,女子教育与平等制上又比“癸卯学制”前进了一步。1922年,由于受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新学制”,又称“壬 戌学制”。“新制”与“旧制”相比,比较适合中国的情况,因此基本上沿用到解放。但该 学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盲目照搬美国的做法,采用综合中学制,开 设大量选科等。由于中国教育缺乏师资、教材、设备等,因而在实施中困难重重。 建国后,为了建立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在强烈 的政治背景和行政干预下,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以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活动。 但教育是一项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科学,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进行消化吸 收,可惜的是,到80年代人们才对此有了认识。 l、近现模式 在近代中国,办学形式主要有官立、公立、私立学校。 官立学校,主要是政府办的官立学堂。公立学校,主要是地方士绅或公众团体集资筹 办的学堂。私立学堂则由一人出资或外国教会经办而成。一般民族资本家都有比较开明的 思想和较长远的服光,认为捐资兴学是一项义举,是博得美名的好事,这些经费也的确给 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更多人才。教会学校,是西方国家在以军事、经济方面入侵的同时,在 思想文化和教育文化进一步对中国的控制。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传教据点的同时, 还陆续创办了“洋学校”,他们主要传播宗教教义,同时讲授~些近现代自然科学知识。 2、近现代教学模式 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首次论证并实践了班级教学这种上厂式 的教育组织模式(适应自然,班级教学),影响十分巨大。这一教育模式为整个人类的教育 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o,从课中学)还是杜威的 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o,从做中学)都是在夸美纽斯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师生 关系上形成的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两个极端,前 者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后者却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主轴,这两种绝对的观点 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虚心学习外国进步的教育理论,又反对“仪型他国”,主张 发展中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同时又反对“沿袭陈法”,提出“美感模式”教学(贯穿美育, 综合教学)与“生活模式”教学(生活中,互教互学)。这两种都是基于国情上的一种教 育模式的探索。 3、近现代选拔模式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财富的巨大差别和大学里高昂的学费,有 产者和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均等的教育机会。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与质量的 劳动者,资产阶级为劳动人民开办了一些学校并提出“国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口 近现代中国在教育上废科举、兴学校,发展实科教育,增加自然学科等。人才选拔上仍沿袭严格的考试。 1.3.2近现代教育建筑 近现代教育最大特征是学生人数剧增,从教人数也随之增加,采用班级教学模式。这 时教育建筑需求量大增,但在短时间内国家没有财力,无法兴建大量的学校。各地出现了 各种办学主体,有政府的、私人的、教会的、集资的等,它们结合当地的人文、风俗、材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一章 料、气候等因素,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学校建 筑。在这时期,学校建筑有一些相似之处, 初步具备多个作为班级教学的大空间以及一 些附属用房。但由于办学主体、授学内容、 方式等的多样化,学校建筑没有一些可供参 考的建设标准,处于尚未定型的调整过渡时 期,建筑形象也各具特色。 1.4 目前中国教育模式与教育建筑现状 囡囫团团 图1-4典型班级教学法教学空间1.4.1当代教育模式 1、当模式 当代教育发展状况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要解决这一矛盾,仅靠政 府办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 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 可大胆实验,社会力量办学正在成为我国发展新的生跃点。 近年来,按照办学主体、运行机制和投资来源划分,我国各地出现了公办民助、民办 公助、国有民办、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样化的形式。绝人多数民办学校采取 举办者投入、境外资助、收取学费、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等方式,从社会多渠道等筹办资 金,这改变了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推动了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改革和发展朝 着多种所有制,多种办学形式的现代化方向迈进。 当代教学模式当代教学模式正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学”为 主发展。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总趋势是:以班级教学制为基本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和 个别化发展。前苏联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m6米乐同时也试行分组教 学、选择教学和“大单元”.教学,以弥补班级教学制的不足,加强个别化教学。而西方国 家首先对教学的个别化形式作出的大胆的尝试,同时也积极探索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 别教学最佳的优化组合。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班级集体教学,“教师 一言堂”仍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而这种教学形式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少”、“慢”、“差”、 “费”重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目前较趋一致的观点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 和学生主体是辨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教学手段,它主要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媒介。传统媒介主要是书刊、黑 板、模型等。当代由于核子、电子和信息等科技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教学媒介也发生革 命性的变化。 教学目的从内容上比过去表现得更加综合化,在重视“完人教育”和“个性教育”的 同时,给道德教育以突出的地位。从70年代“学会生存”的口号到90年代“学会关心”, 反映了国际上教育主题的大转变。1989年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会议上通过的《学 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教育要“从促进竞争转 变到促进合作”,“从强调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到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I注21。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一章 3、当代社会选拔模式 选拔模式与教育的动机和谋求就业是密切联系的。按传统教育体系的逻辑来讲,典型 的情况应是:一定的教育水平应有其相应的和有保证的专业水平的酬劳,因为能够进入这 个教育体系的人有限,而且还因为人们教育是一项艰苦的,甚至是厌烦的工作。它之所以 使人感兴趣,不在于它本身能得到什么结果,而在丁二他毕业以后一定可以得到相应的收入l注1 31。动机与就业的互助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拔模式。传统意义上的选拔往往是通过 “应试教育”来体现;因为通过那种选拔,可以考得离分。提高了升学率,得到了相应的 文凭,从而实现了相应的就业愿望。这种教育脱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但如果撤消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这在目前大多数国家是不能办到的。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选拔制度必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改进和加 强德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逐渐实行个人能力与就业挂钩,而文凭 仅作参考,作为一段时间经历的证明。 1.4.2当代教育建筑 当代学校建筑【注41开始形成比较明 显的特征。外观上是长走廊,整齐划一 的开间,三四层左右高的建筑物,内部 是白墙,水磨石地,矩形小空间的教室 以及粘着其外的一条单调的氏走廊等 (图l-4)。这种学校建筑的型制在工业化 发展的时代,为培养大量同等水平的人 才起到了极人作用。在这传统教育建筑 所形成的物理的、心理的空间环境中, 学生得不到个性的解放。 随着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 变,信息传播的手段、速度和信息量都 发生了飞跃性的发展,新的教育模式改 变了过去高度统一的办学、教学及评价 选拔模式,这就需要有新型的学校建筑 与之相适应。这新的学校建筑,绝不仅 仅是新的校舍,或需要增加的各种新的 设施,而是必须是建立在新的思想之上 的。多年来,我们依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办学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新的形 势下,我们有必要借鉴欧美一些国家进 行教育建筑设计的一些经验(图1-6、 圉1-5华南师大附中教学实验楼房 (摘自《中小学校建筑实录集萃》) 班级空间组台示意图 图1-6 半领域性空间开撼|空柯(扶植) 组群中心(主棱) 图1.7、图1-8),结合国情、地方传统,推进我国教育建筑的发展。当然,我们的改革绝 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革新。 组合单元教学空间带空调的可变化教学大空间 无墙体的可变化教学大空间多变化相关联的教学空间 小组教学教学空问多中心多变化的教学空问 图1.7 建筑师在进行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时在乖未来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去把握其内涵 注释: 必须了解“教育”这个核,从教育的历史,现 赋予营造的教育空间活力。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P179(注2]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 [注3]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 序言 【注4]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P543中国教育史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分为 中国古代教育史(从原始社会到清朝中叶为上f=)、中国近代教育史(1840~1919)、 中国近代教育史(1919~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厉为当代部分。相对中国 近代教育史这段时期的教育建筑为当代教育建筑。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一亭 敦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二章 第二章 中小学室内空间设计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它不光是由视觉 确定,还与嗅觉、听觉、触觉等物理知觉有关。即使同一空间,根据个人当时的心理感受 情况,也许印象也不大相同。老子说得妙:“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至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捏土造器,士中产生出“无”的 空间,因而器取之于土而不称之为土;建筑更是这样,以“土”创造“无”的空间,由于 使用的目的不同,“土”生成的“无”的性质也不同,这也是建筑师必须牢记的。 中小学校园空间就是由“土”生出来供教育的“无”的场所。由于教育的目的,其 “无”的空间性质也具有教育的特殊性。教育场所由于建筑“土”的界定又分为内外两部 分,但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和渗透。其中,中小学各室内空间就象各种细胞, 它对组织校园的整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空间细胞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学 使建筑。本章将主要阐述中小学室内空间这“细胞”的设计。 2.1 教学组织形式与中小学室内空间设计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教学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有别^丁商 业、办公、娱乐等空间,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培养人、造就 人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住中国古代,教育空间是开放的,大都是与劳动场所相一致的。后来有了学校雏形, 出现了“序”——那些只不过是有两面墙壁的建筑物,是作为射箭的场所;“庠(xiang)”, 饲养牛羊的地方,也演变成养老和教育儿重的专fj场所。教育空间随时间逐渐封闭化,走 向学宫,祠堂,家庭等空间。到了近现代,又由于过多单一地受班级教学法的影响,教学 空间与教室室I』』空间相等同了。但在这封闭的空间能产生出合格而又完善的人吗?《学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最好的注释。当然,这也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一张草 席界定一空间的讲学时代,而是要在新的教育模式引导一F,在课堂教学为主基础进行开放 式教学,创造自然、物质、人文三位一体的教学空间。 教育模式最重要的外在体现是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 组织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空间。 编班制课堂组织形式从16世纪起在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尝试,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奠定理论基础,到19世纪开始大规模地推广‘,它已经有了300 多年历史。编班授课制在充 分发挥教师作用和提高教学 效率方面,作出了过去历史 上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不曾 做出的贡献。也正是因为如 此,至今它仍被广泛地采用, 并且在许多国家(尤其在中 国)还继续显示出它的生命 力。这种组织形式也产生相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二章 戍类型的教学空间,相同规格大小的矩形教室空间的积累便是这一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产 物[图2。1】。建筑师们在设计学校时,常常机械地按学校需要多少规模的班级进行一下矩形 空间的排列,再按规范,加上一定数量的附属的矩形空间,就这样,一个学校便诞生了。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在这枯燥的.1.厂式空间里长大。 随着历史的发展,编班制课堂组织形式暴露了其局限性。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的活动取 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开放教学和分组教学了。 开放式教学及其室内空间“开放教室”、“开放学校”、“开放教育”是二十世纪3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教育方 式,当前多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学,长期不大被人注意。放式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 团协同教学法(team—teaching)与无年级制教育(non—gradedinstruction1。 教师团协同教学法 简单地说这是一组教师(3-4人)对一组学生(120--150人)进行的教学。教师团中 一人为“主讲教师(masterteacher)”,负责教学的总内容和进度,再由~位教师负责操纵 幻灯机等设备进行辅助说明,另外两名教师则到学生中辅导,并引导他们学习。对全体学 生进行集中指导后,再划分若干个3-4人的小组,然后以副题依序讨论,使每个小组的学 生都能轮流获得辅导和学习的机会。当发现在学习进度上产生差异时,对进度较快的学生, 可令其单独使用教材,教学设备或在个人小闻内自习,也可以使之转到图书室或资料中心 去,求得更充实:其余的教师则面对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对应的集中教育;中等进度 的学生则由一位教师同时进行授课。针对这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室已不能满足这种功能 的需要,从使用功能上讲,它需要多种不同的“教”与“学”的空间与之相适应。如:主 教学空间更加趋向开敞灵活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副教学空间将创造多样化的 私密、半私密供学生思考、自修与讨论等等。 无学年级制教育 年级一般来说是按年龄划分的。但同一年级中,学生的智力和对教学的理解与接受能 力有很大差异,按年龄划分的一年级、二年级等往往忽视和抹杀了这种差异。因此出现了 一种叫做无年级制教育的新方式。例如:一个二年级的学生算术能力很好,他就可以去上 三年级的数学课;而语文很差,他又得与一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 住开放教室内,没有固定排列的课堂和讲台,而是将教室的空间分成几个兴趣区,活 动区。也有的叫角,如阅读角,科学角,音乐角等。区、角之间往往用幕布或板具隔开。 在每个区角里都准备了大量的可供儿童活动的材料,供儿童阅读、使用、操作。在这里, 孩子不是静悄无声的,而是走来走去,进进出出,敲打,制作,歌唱,到处是活动。[图2— 开放室教室的特点是以儿童兴趣为中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 习,不分年级,不按能力分组, 也没有考试和留级。在英国,儿 童这样活动到7岁,就离开幼儿 学校,进入初级学校(7-11岁)。 假如初级学校也是开放学校,它 也会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如7、8 岁乃至9、10岁的儿童编在一个 班,到11岁便离开初级学校进入 中等学校。 在开放教室里,教师的主要 图2-2开放室教室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二章 j=作不是讲课和维持纪律,最主要的任务是布置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其次,教师 要设计各种活动:再次,就是在活动中启发、鼓励、指导和帮助学生。 开放教育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于促进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些学校设少 数必修课,按传统方式教学,其余三分之一到一分之一时间可以由学生自由支配,可自学, 可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但这种教育又将教室办碗了世外桃源,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 时也降低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分组教学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各阶层子女纷纷进入学校, 学生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那种按年龄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刻板强求各类学生并进, 结果造成大批学生留级。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便提出各种各样的按 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分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后,教育学家们通称之为分组教学。 西方教育学家们认为:“民主教育不应当解释为人人接受机械雷同的教育,民主教育 就在于根据个人的能力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美]弗莱施曼报告:《关于纽约 州的初等中等教育的质量费用和财政》二卷47页)。他们认为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学校中, 不考虑学生的好中差,而教以同样的中等水平的教学内容,表面看似乎是机会均等,或者 说是平等对待,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又吃不饱的现象,这恰 恰是机会的不均等。 分组教学的好处是可队保证一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而优 等生又能扩大知识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块点是经常分合,增加师生的负担,加深了 个人竞争,打断了教学连续性,不但影响教学,也影响师生关系。但西方教育学家们认为: 只要目前这种师生比例,只要一个班学生数在:O.3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 那么分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分组教学的需求引发出相应形式的教育建筑,其特点是以不 同大小、可自由分隔的教学空间去适应分组教学的需要。 由此可见,不同的教育模式引起教室空间这个“大盒子”发生变化,不但是由于尺度、 组织空间有所改变,而且由于当代学校教学手段媒体多样化、学校社会化,同时由于有了 学生的流动往往每天都在进行着。因此传统的标准教室已不能满足需要,新型教室应是可 变空问,带来“大盒子”内空间的功能也发生变革,这也使得校园面貌不再囿于传统框框 而焕然一新。 2.2 普通教室空间的物理环境设计 2.2.1普通教室设计的总体要求 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具有其教育功能上的质的规定性。 (1)、教室必须具有能容纳远期和近期规定人数所需的合理面积,形状及尺寸。 (2)、教室课桌椅排列应便于学生听讲、书写、教师讲课、辅导及安全疏散。 (3)、教室的平面尺寸主要取决于容纳人数、教学方式、课桌椅尺寸及排列方式。 (4)、教室应有良好的朝向、合理的采光面积、均匀的光线并避免直射阳光,还应设 置满足照度要求和用眼卫生的照明灯具。 (5)、教室需要良好的声学环境,应隔绝外部噪声干扰及保证室内良好的音质条件。 r6)、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区,教室内必须有足够的空气量和良好的采暖、隔热、通风条 (7)、教室内应设置有保障教学活动所需的设施及设备。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二章 (8)、教室内家具、设施、装修、设备等均需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及安全,有利于维护 清洁卫生。 (9)、教室设计应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及装置音响、映播图象等教学设备的可能性。 2.2.2座位模式 座位模式 (seating patterns)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 个重要因素。它取决于教育模 式的发展,它对学生动机,课 堂学习行为和学生成绩都有着 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教室是一 排排课桌都面对黑板,学生面 对黑板而坐(图2-3)。自夸美 纽斯提出班级授课至今尽管教 室的平面形状有矩形、方形、 五边形、六边形平面及这些平 面的变形,但这种座位模式己 图2-3普通教室室内 摄干北京市实验中学 成为教学话动的一种十分稳定 的空间形态。1932年,w 沃勒尔就对座位选择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他指 出:教室座位的选择并不是一种随意现象,“坐在前排的是过分依赖型的学生(也可能 包括一些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后排的往往是一些调皮捣蛋和不太听讲的学 生”,这说明座位选择与学习者行为有密切的关系。1969年,H 沃尔伯通过调查也发 现:坐在前排的学生一般是学习态度十分积极的学生,由于他们与教师之间的空间距 离、心理距离也相对较短,这些学生往往能博得老师的表扬的称赞,因而会以较大的 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业成绩就相对较好。而坐在后排学生则反之。1973年贝克尔 等人发现,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比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好一些。70年代, 亚当斯和彼德尔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 受学生座位的影响相当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 流集中发生在教室前排和前排中间一带的区域f图 2—41,人们一般将这个区域称为“行动区”(action zone)。处在“行动区”内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 跃,发言积极,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和次数明显比 其他区域内的学生多。研究者们认为,这种情况 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座位的空间特征有 关。“行为区”处于教师的视觉监控范围之内,这 个区域内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教师的严格控 制,从而能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大的投入。而在“行 动区”以外则是教师视觉的“盲区”,处在此区域 内的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都难以控制,从而捣 乱、做小动作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因此,这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不十分有效。 口口口蔓凳,口口[二口日唾够牙口口 在一特定的限定空间内,传统座位模式能够容纳较多的学生,对培育尽可能多的产业知识人员起了很大积极作用,这也是符合当时的教育模式的。但传统的座位模式 中的固有缺陷仍然客观存在着,座位的“盲区”仍是产生“差生…‘捣蛋鬼”的最大的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二章 滋生地:与此同时,几乎大部分学校都未注意到教育环境的改变,课堂教学仍是学生 正襟危坐地听教师讲解,固定的座位使儿童很少有机会从“做”中“学”,丧失了儿童 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从70年代起不少人对常规的座位模式提出了异议,探 索出了几套新的座位编排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常规座位编排模式,它在国外被称“非 正式座位模式”(informal seining patlerns),它更适应于当代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教与 学的互动。 非正式座位编排模式一般有长方形、圆形和马蹄形三种形式及其变式,它们分别 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它们更多地基于当代教育模式中的启发式教学,即充 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民主。 (1)长方形编排方式 长方形编排方式就是学生与学生相视而坐,教师仍处于学生座位的前方(如图2.5) 这种编排方式特别适应于讨论课,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问题。这种编排方式以 不超过25人为好。若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长方形编排方式(如图2—6)。 图2,5长方形编排方式(摘图5) l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f口口口口 口0口口f 口口口0 KI口口口l L]口口口 口口口口I 图2-6双长方形编排方式(摘图6)(2)圆形编排方式 圆形编排方式就是学生围坐成一个圈形,教师则处于教室前方的一角落(如图2—7) 在这种编排方式具有向心内敛性,学生有较多的视觉接触和非言语交流的机会,有利 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较适明于讨论问题和互相学习。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 可采用双圆形的编排方式,这时教师处于教室的正前方,两排圆形的前方有开口端(如 图2-8) 圆形编排方式(摘图7)图2-8双圆形的编排方式(摘图8) (3)马蹄形编排方式 救育摸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二常 马蹄形编排方式就是学生学生围坐成一个马蹄的形状(即u形),教师则处于马蹄 的开口端(如图2-9),在这编排方式中,学生与教师有较多的视觉交流,适片J丁学生 的自学活动。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采用双马蹄形编排方式(即w形,如图2.10) 图2—9马蹄形编排方式(摘圈9) 图2-10双马l帝形编排方式(摘图lo) (4)开放式编排方式 以上几种座位编排方式(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座位模式)均可适用于班级教学和小 组教学,但显然不适用于个别教学。为了做到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 地结合起来,国外又开发出了开放式的座位编排方式(如图2—11)这主要缘由当代教 育模式中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影响。 2【圈圈圈圈 +{困圈圆圆 圉2—12开放式教学平面示意图《半开放1(摘|兰I12)图2.11开放式编排方式(摘图11) 2—13美国某学校平面示意国(全开放)(摘图13) 这种编排方式将座位、书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黑板、实验设备等均引入到教 室中,学生的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教师被分成若干学区,如阅读区、教学区、实验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二章 区、个别学习区等,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主题或课程,有1~2名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 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小组学习或个别化的学习。在这种编排 方式中,学生不按年级分组,几个年级可同处r一个学区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 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座位的编排从古代的随机到后来的机器模数化,再到现在的开放式, 这又是一种个性的回归。由于不同座位的编排方式需要不同的空间去满足它,阏而带 来教室空间的转变,从而引发教育建筑的革命。(如图2一12、图2.13) 2.2.3 班级规模 班级规模也是教室空间设计的一个组成要素,即一定的空间容纳学生的多少。作为 教育的对象学生其数量、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发展。在古代,能受教 育的人较少,教师与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其场所也许是在一棵树阴下,一堵墙边或一 个空透的厅堂中等等。 那时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过去的私塾、书院就属于此类。采用 这种形式组织的教学尽管有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但并没有组成一个集体,其学习的 内容和进度也不统一,往往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入学或退学。《史 记孔子世家》说“孔予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人”,但其授 学方法仍采取个别施教的方式,有时也集结三、五个学生给予讲解,因而它的规模较 小,进度慢、效率低。到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 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 眼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一一所以一个教师一次也应该能 教一大群学生,毫无不便之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夸美纽斯的这一思想统 治了300多年,人们均对此深信不疑。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张学校小规模的呼 声日益高涨,夸美纽斯的观点现在己很少能找到支持者。人们一般从一个班级中教师 与学生之比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师生比越高,一般就说明教育水平越高, 现在欧美各国的每个教师所分有的学生数目都在减少。班级小规模已成为世界各国的 发展趋势。 主张班级小规模的人已越来越多,这主要基丁当代教育模式呼唤个性开放型教育 的缘由。当班级规模控制在一合理的范围之内,师生.学生之间就能产生较多的互助。 在一定限定空间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向心作用较强,消除了原先教师高高在上的空 间压抑感。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研 讨,增加了学生交流与发言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及创造力的培 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教师也便于控制课堂纪律, 因材施教。 由此可见,班级规模小型化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手段。现在一般都把每个班级的 人数控制在20--30人之间j当然班级人数的多少还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例如,美国在1979年的班级人数就已降到20人左右。在我国,根据《农村普遍中小 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稿(1997年)、《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送审稿(1998年6 月)中规定,每班人数:农村初级小学每班30人,农村完小及初中的每班人数分近期 和远期两种。近期每班:小学45人,中学50人;远期每班:小学40人,中学45人。 城市学校不分远.近期,每班人数:小学45人,中学50人;九年制学校,小学每班45 人,中学每班50人。显然,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在短期内,要把班级人数严格控制 在30人以内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根据现阶段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对班级人 教育模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第二章 数作出调整。例如:语文,数学等基础课可以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进行,而英语,活 动课等特色课可以将班级人数一分为二,体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灵活的小班化教学。 当然,不能对小班制过分的夸人,将许多教学问题归咎于过度拥挤的空间,盲目追 从,只会造成校舍面积成倍增加、校园建设资金暴涨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利影响。 2.2.4 室内设施、设备、装修及必要的质的规定性 随着学校课程门类的增多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室内必须具备新的设施装修以满 足新的教育模式的需要,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室还要求有一些质的规定性, 即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一定的照明度和温度以及低噪音背景等。 1.课桌椅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必备设备 课桌椅应适合学生的身高,不仅要使学生坐得舒适而且也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 持久保持。课桌椅的型号和规格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高及人体各部分的相应尺寸 制定的。目前,我国已颁布了适合不同身高的青少年使用的课桌椅标准——《学校课 桌椅卫生标准》(GB7792—87),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普通教室使用木制及钢木课 椅标准号,但是,现在绝多数学校的课桌椅并不符合卫生标准。首先,中小学生的身 高不是整齐划一的,存在一个尺度问题,尤其现有学生身高普遍高于前十几年的同龄 人(中小学学生身高及各部尺度,仍是沿用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学生体质与 健康研究》中的数据),同时在同一年龄档身高相差也很大,而在常规设计中,把中小 学生只是抽象化成为一个年龄段的“人”,以抽象的“人”去套教条的“标准”得出标 准尺寸。通过对南京市鼓楼区中小学和泰州姜堰市中小学调查,校方普遍反映现有课 桌椅矮而短,桌椅高度不配套;尤其是高个子的学生只能弓坐着。……这样严重影响 学生在阅读和书写时骨骼发育,甚至造成其脊椎弯曲和视力减退等后果。由于学生处 于生长快速发育的时期,课桌椅应有升降装置,以便随时调节课桌椅的高度以适合学 生生艮发育需要,课桌椅也可以在水平面上作15度的倾斜,以改善学生IS写和阅读的 姿势。其次,由于教育模式的改变,教学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同时引发教学空 间、课桌椅排列的变化,因而原有课桌椅已不太适宜开放式的教育。当然,在一些空 间保留原有模式的课桌椅仍是必要的;但在开放式空间内需要有多种型号的课桌椅(图 2—14、图2.15)去适应这新型的教学模式。 固2.14 课桌椅一(摘图14) 图2-15 课桌椅二(摘图15) 2.变革的工具——媒体 黑板,讲台也许早被我们熟悉,它己物化成教室必须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教学 就是教师站在讲台前讲,在黑板上示范,这就树立了具教师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同 时书面文字优越于口头语言的想法仍然深深地保留在今天大部分教学体系中,并使学 生养成一种偏见,认为书面文字(以及口头背诵)是一切称得上知识的知识表现,它 比那些日常生活中学来的经验要优越。当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再加 教育摸式下的中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 第二奄 上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模式突出多方面“导”的作用,不能仅局限于教师、黑 板、讲台,应包括视、听等多方面。

  临沂市莒南县2023年事业单位考试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临考冲刺试题含解析

  【强化】2024年蚌埠医学院1002Z2重症医学《699西医综合之病理学》考研强化模拟5套卷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wd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