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大国建造故事 创新“建筑+思政”育人m6米乐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0-05 01:52:00

  一座座桥梁穿山跨海,把天涯变咫尺;一条条铁路越过雨林、翻过沙丘,直抵高山之巅……这样的场景和画面不是在新闻里,而是出现在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课堂上。这正是学校倾力打造的、覆盖所有专业的特色思政选修课程——《中国建造》。

  “中国建造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展现着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更蕴含着宝贵的思政育人价值。这就是建筑学子的‘活教材’。”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雷晓燕谈到,《中国建造》课程正是学校“建筑+思政”育人实践的成功体现。

  作为一所建设类高职院校,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打好建筑育人牌,充分挖掘建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多维构建起“建筑+思政”育人模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类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自《中国建造》这门新课程在全校铺开,学生们纷纷点赞“不一样的课堂”“接地气”“专业课也充满‘思政味’”……

  一门新课为何如此受学生欢迎?或许是因为这门课程既有深奥的专业知识,也有身边的人和事;既展示了历史变迁,又迎合了新时代发展;既剖析世界局势中的中国优势,又指明了技术迭代中的个人发展方向。

  比如在中国轨道专题中,该课程从身边事入手,介绍了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逐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故事,点燃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火热激情;将榜样标杆树起来,以京张铁路建设者们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彰显中国精神的事迹感染学子,激励他们勇做后来人、建设新时代。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建筑类专业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的融合,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雷晓燕介绍《中国建造》的设计初衷。

  为打造好《中国建造》这门课,学校党委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教务处、二级学院通力合作,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大势,结合城乡建设行业特点以及校内专业群布局,深入挖掘、整合各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公共建筑、中国路桥、中国能源、中国轨道、国际工程六大主要内容。同时配套出版了《中国建造》自编讲义、《中国建造概论》教材,打造了《中国建造》思政元素配套资源库等。

  以该课程为依托,学校多门课程先后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校线上一流课程和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建设经验多次在国家级平台和四川、江苏等地交流分享经验。有学校领导评价该课程“全方位开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三峡大坝的修建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能修建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也能实施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三峡移民包含了哪些精神?”

  在《中国建造》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思政课教师魏婷发起了课后提问。学生们踊跃回答、持续“刷屏”:“不畏艰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民族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据了解,《中国建造》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室授课的同时推出线上课程,进一步扩大学习面,增强师生互动。截至目前,该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累计浏览量超871万余次,累计选课人数超1.5万人,师生互动超8万次。

  m6米乐

  立足“建筑+思政”育人理念,学校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除了开拓线上线下教学阵地,还通过校内场馆、校外基地双向发力,构建起“理论—实践—校内—校外”育人四大平台,有效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理论铸魂,校内育人课堂多点开花。打造校史馆、建筑思政馆、校园文化建筑小品长廊、实训文化公园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通过“走近建筑学党史”微视频、“清源·建筑”大讲堂、“读经典悟初心”主题活动、每年11月的“鲁班技能文化节”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育建筑类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让“建筑报国”的志向深入人心。

  实践育人,校外研修阵地人人出彩。学校精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代表性建筑、对口帮扶乡镇等建立校外研修基地,挂牌党建与思政实践教学基地3个、乡村振兴研修基地2个,学生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形式,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信仰筑基、思想领航,青春之花绽放在火热实践之中。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好评,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奖项130余项,“上手快、技术好、素质优”已成为学校毕业生标签,学生就业率高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

  讲到港珠澳大桥时,专业课教师首先讲解港珠澳大桥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知识点,思政课教师随后从大桥建设“从卑微到世界敬仰”的背后故事引入中国梦,通过学校路桥专业学生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案例,总结凝练桥梁建设者的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每个学生从自身出发践行中国梦提供指引。

  在“建筑+思政”育人实践中,双师共建团队、同上讲台、统编教材,形成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已经建设起《中国建造》一流课程教学团队、中国建造与思政教育研究协同创新团队,为创新思政课程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也在全校掀起一场“质量风暴”。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形成了“研课程、研教学、研思政、研职教”的良好氛围。

  此外,学校进一步调动企业力量参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园、把德育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让“建筑+思政”的名片更加闪亮。

  如今,“建筑+思政”育人理念越发深入人心、成效显著:“走近建筑学党史”系列微课受到了巡回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和案例推荐;教师先后发表“建筑+思政”主题文章20余篇,立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1项,教学团队获得国赛、市赛10余项奖励。学校获2022年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中揽获多个奖项。

  “归根到底,‘建筑+思政’着力于涵养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尚德尚能、善建善成’的大学精神、‘赓续基因、技能报国’的价值追求,这是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最有力回答。”学院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