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教育前沿丨拉近学校建筑与未来教育的距离②——农村小规模学校改扩建的富文案例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9-29 19:52:05

  原标题:教育前沿丨拉近学校建筑与未来教育的距离②——农村小规模学校改扩建的富文案例

  过去几十年,我国中小学校园建设迅猛发展,新建、改建和扩建校园项目增量明显。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建筑设计,模式化现象严重,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富丽堂皇,陷入豪华、气派层面的比拼。

  建筑不是冷酷无情的,它的设计、布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居于其中的人。未来教育的到来,呼唤以教育空间的重构,撬动教育变革,以培养创新、对话、合作之人,培养拥有卓越的全球视野、m6米乐极致的想象能力、高阶的信息素养之人。因而,作为教育教学空间的校园建筑,不论新校园的建筑设计,还是旧校园的重新改造,都应以卓越的眼光、专业的技术,拉近校园建筑与未来教育的距离,重建满足新需求的教育空间,用建筑创新对话未来教育。

  审视先行经验,我们看到,国外有芬兰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学校建设和翻新项目中凸显的先进理念;国内亦已涌现出富文中心小学改造项目、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等创新之作。那么,对我们国家而言,如何使教育空间承载教育理想?其设计当关注哪些维度?如何与专业设计师合作?有哪些优秀经验值得借鉴?为回答这些问题,《福建教育》2019年第29期刊发了《用建筑创新对话未来教育》专题。作者有权威的教育建筑设计师,有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也有旅居欧美的教育人,他们“既懂教育又懂建筑”,为我们呈现了校园建筑设计的追求与可能。(目录如下)

  《论学校建筑的复杂性设计——以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为例》MONOARCHI度向建筑设计事务所 宋小超 王克明

  鉴于刊物能呈现的图片有限,我们特选取专题中涉及的几所学校,以系列的形式,在《福建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更详细的介绍。今天推送的是浙江省淳安县富文小学!我们期待以超越学校的视野,启发读者对未来学校设计可能的想象。

  设计师简介:吴奋奋,曾任大学教师、小学校长、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45岁转型成为设计师,现任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是我国首位对学校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进行研究的教育专家。他深信,学校建筑不是装载师生的“教育容器”,而是教学空间、知识展示空间、信息传递空间,是情感交流的场所,更是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近二十年来,他将此理念一以贯之,专注研究、设计中小学校建筑。搜集、整理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园建筑案例数千个,设计或主持设计中小学校30余所。代表作品有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杭州千岛湖建兰中学、高密市第一中学、克拉玛依第一中学、淳安县富文小学等。(下文根据吴奋奋于“2019年老校园的有机更新”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及相关新闻报道整理)

  你理想中的小学校园是什么样子?是有着爱丽丝仙境般的梦幻,还是有着魔法学院般的神奇?先来一起看看一所小学正在经历的变形计——半山坡上,青山翠谷间,糖果色的城堡小屋,层层叠叠,绚烂夺目;偶尔云间透出的光线,洒落在尖顶上,刹那间流光溢彩……浙江省淳安县富文小学改造项目近两年备受关注,被誉为“最美乡村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3.0形态”。

  2015年,杭州市教育局组织了计财处、基教处、资产营运中心、教研室、教科所、技术中心等部门在淳安、建德、桐庐三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情况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项目,并于2016年2月,确定富文小学为杭州市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首家试点学校。后来,通过校园功能改造提升、线上学习资源建设、全科教师培养、综合主题课程实施、学习型家校社区建设、贫困学生健康成长资助等六大举措的整体实施,一所基于未来教育视野的新学校基本形成。

  作为富文项目的主创设计师之一,该项目坚定了我对学校建筑设计的追求——学校建筑就是教育装备,并且是重装备。

  梅贻琦,清华大学原校长,曾在1931年的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即,“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物质条件),而是因为有大师(人才)”。直到今天,有人以梅贻琦的论断为依据,得出结论:“校舍不重要,师资才重要。有好老师,破庙里也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句话针对农业文明时期的教育也许是合适的。在工业文明时期,这句话否定了教育的专业性、否定了教育行业的技术含量。如果铁道部长说“铁路之所以称之为铁路,不是因为路轨是铁打的,而是因为铁路人的精神是铁打的。”那会是什么后果呢?中国今天就不会有高铁了。

  杭州市淳安县富文小学,原来这个学校有12个班,后来学生越来越少,直至快办不下去。从2017年到2018年,我们把这个学校改造成今天的样子,如今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

  杭州大市共59所200人以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富文小学(该乡唯一的小学)是其中的一所“小规模农村学校”。富文乡户籍人口8200人,按照11.5‰测算,学龄人口每龄92人,六年为550人。但实际在校生为153人(2017年),不足30%。家长长期外出谋生而带走了一批学龄儿童(估计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异地择校”导致生源流向附近城镇,是富文中心沦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主要原因。

  富文项目最后决定以教学楼改扩建工程形式实施,基于当时各方同意我提出的二个假设:“教育资源贫乏”(尽管家长不一定用这个词)是大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异地上学的主要原因;通过专业化的学校建筑改扩建工程,能为富文乡中心建立起教育装备长板。并且,该长板能弥补(也许是低效弥补)师资和生源短板。

  改建后,把原来的20间大小功能相似,设备简陋的教室,共1077㎡,改建成10个学习空间,面积共871㎡——其中包括6间标准教室,3间综合性的专用教室和一间人文讲坛。把原来10间教师用房共1059㎡,改建成8间279㎡的管理及行政人员办公室和教师交流活动室,教师的日常办公都在标准教室,以便促进协同教学和全科教师的培养。

  所有的教室室内,均有4条设计线:功能设计、尺度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设计的重点是功能与形式,其中功能是重点;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重点;必修课与非必修课,必修课是重点。在建筑设计上,为必修课教学提供功能平台;尤其是通过智能化设计,为必修课教学提供信息通道和内容。

  包括教室内部,我们亦进行了专业化的改造。这样重构过后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现代学习方法、学习工具,不被时代所淘汰。

  师生们在附近的临时校舍里过渡了一年。当脚手架拆去,重新走进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新校舍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学校已经成了“网红”。如果大家坚持认为“大楼不重要”“长板没有意义”,就不会有今天的富文小学了。

  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学校并不是梦想和空谈。只是,如今的我,还是危机感超过成就感。中国学校建筑设计师大多在研究建筑外观与当地文化的联系,在研究“学校建筑与天际线的关系”这样的趣味题。研究学校建筑的功能和性能的建筑师反倒可能被淘汰——在中国,学校建筑师的“逆向淘汰机制”是真实存在的。而在芬兰、德国、美国等国,建筑设计师必须全力研发功能更先进、性能更强大的学校建筑,否则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