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具 高等教育空间重塑 引导“教”与“学”创新m6米乐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12 21:47:59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百年的校园建设从清华学校到改革开放后的清华大学历经数个阶段。因建造时期不同,教学楼各自拥有鲜明的特征。

  近年来,清华启动了较大范围的公共教学楼改造工程,更新空间布局、环境、设施设备等满足现代教学理念和使用需求。

  阶梯教室是改造的重点部分之一。大学采用大课堂授课方式传授内容仍是最务实的方法。阶梯的形态优势,让学生无论坐在任何位置,都能清楚地看见黑板和讲台,不会被挡住视线。阶梯教室的设计,决定了学生如何选择优质的听课位置,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教室楼建于1954年,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历史建筑保护核心区西南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具有鲜明的古典特征和历史文化性,是典型的古典传统建筑类型。

  二教门窗均已破损严重,内部公共空间界面老旧、开裂,后期加入的设备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教室内部在过往使用过程中进行的修缮并没有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文化特征,界面处理简单化,缺乏针对性设计,与建筑及公共空间的古典风格不相匹配。

  二教改造的3间大教室中有2间为阶梯教室,基于二教建筑本身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在空间层面上没有进行调整。因此,二教的室内改造设计理念为:尊重建筑本身的历史传统和设计风格,公共空间修旧如旧,教室空间延续传统。

  两间阶梯教室保留了原有的地面结构,并对天花板和墙面进行了重点设计,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与现代感。

  全面更换了教室桌椅,在排距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桌椅个数、提升技术性能、选择材料等手段满足师生使用舒适性和便捷度的需求。从而在保证新的教学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教室内部风格与建筑外观和公共空间保持统一。

  二教代表了清华校园内一类典型的教室空间,建筑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特征,校内有的教学楼甚至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类建筑,但仍然需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使用功能。因此如何在“文化传统保护”和“新功能需求”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是这类建筑空间改造的重点。二教采取的原则是“建筑空间轻度干扰,基础设备有机整合,设施满足最新要求”。后期正在进行的清华大学旧电机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改造也属此类。

  清华西阶梯教室于1955年建造,2007年重建,位于二教北侧、大礼堂西侧,建筑外观与周围历史环境和谐统一,设计语言庄重简洁、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与历史环境 融合共生的现代建筑类型。

  西阶与二教相距数十米,紧邻校园核心区的大礼堂,位置极为重要。教室内部或许由于空调设备的原因,并没有贯彻同样的设计原则,m6米乐风格气氛与教室外部空间大相径庭。

  与二教类似,西阶也是空间相对固定的阶梯教室,位于建筑二层双坡顶的下方,寻求教室内部空间和建筑设计风格的统一性似乎是不作他想的选择。

  西阶教室的改造设计采用了木质屋架坡顶造型,延续了建筑的设计逻辑,主梁两侧次梁的布局和斜向木纹穿孔吸音板的划分充分考虑了空间的尺度。铜色金属边框的吊灯造型简洁。改造后的西阶教室视觉重点基本集中在木色屋架吊顶造型,和公共空间及建筑外观风格更为谐调统一。

  阶梯教室现代简洁设计的联排桌椅组合,长课桌增添了隐私挡板和共享电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课堂学习。人体工学设计的座椅,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整堂课保持舒适、专注和积极性,并降低久坐带来的疼痛或伤害的风险。

  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校园建筑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室内公共空间大多能够与建筑风格保持相对一致性,而教室内部往往一般化处理,忽略建筑从外观到室内空间的完整性,这也是在校园建筑改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第三教室楼建于1980年代,由3栋教学楼组成,平面布局形态规整,设计风格现代简洁,充分展现了建设时期的年代感,其朴素稳重的外观形象在清华人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是承担清华大学公共教学任务的重要教学场所,由南至北分别为一段、二段和三段教学楼,总建筑面积约11,000m2。历经近40年的使用,教学环境和设备破损老旧。新时代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更新,使得三教的改造成为必然。

  第三教室楼室内改造设计以“开放”“灵活”“多样”为空间设计理念,注重学习空间的灵活可变性,以适应多种教学和学习模式的需求。同时,打破传统单一功能性教学空间的封闭感,加强各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植入开放式学习空间,以空间形态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更多的交流互动,激发创新意识,鼓励探索思辨,满足新时代教育理念下对教学空间的高要求。

  “当学习活动不再局限在某个场所或某段时间之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去为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条件”,Perikins+Will事务所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三教室内空间改造设计所追寻的目标。

  作为清华园中的标志性教学楼,三教的外立面改造修旧如旧,外墙色彩和细节力求与原建筑充分一致,沿用了老三教的原样楼体标牌,保留了建筑1980年代建造时期具有的气质,与清华校园周围环境和谐共处。而室内希望在朴实简约的外表下充分释放空间的丰富性,并试图通过打开的首层空间和庭院关系,使学生在3个教学楼的活动能够相互深度渗透,形成室内外交融一体的学生活动和学习场所。同时,3个教学楼分别采用3种设计主题进行空间重塑,试图营造识别性强且空间形式丰富的教学空间。

  一段教学楼以“折线”为空间造型主题,打破原规矩柱网系统形成的行列式矩形平面布局,营造灵活多变、气氛轻松的空间环境。同时按照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标识性色彩,从下至上分别为草绿、紫、湖绿色。

  二段教学楼的“韵律阶梯”也是三教的亮点之一,由4个大阶梯教室组成的,由于结构的关系,排距不具备增大的条件。

  设计以“韵律”为主题,使空间设计与阶梯教室平面布局特点相契合。天花上设计独特,重复的弧形造型结合反光灯槽和灯带呼应“韵律”主题,天花表面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微孔砂保证大空间的吸音效果。墙面的穿孔吸音铝板强调水平横向、深浅灰度的铺陈,再次展现空间韵律感。构图式条形彩色座椅条的插入呼应主题的同时,提示了4间大教室各自的标识性。

  传统阶梯教室固定座位是成排设计的,所有学生都面向主讲台。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通常只会安静地听讲。然而,新的连排椅可满足学生自由转动,鼓励学生讨论,分享和小组合作。主动学习的环境比传统被动式学习更有效。

  除了舒适和高效之外,跳跃的座位色彩,如同乐谱一样奏响流畅欢快的青春乐曲。绿色与白色搭配,不但给予自然、放松、舒适的感觉,更是传达了清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从“ 绿色教育 ”、“绿色科研”和“ 绿色校园 ”三个方面开展“绿色大学”建设。

  三段教学楼共5层,在打开了首层南向公共空间,与二段三段形成空间融合系统的同时,通过变换材质和彩色“盒子空间”的植入来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空间。

  利用90人教室墙面,插入的蓝色“盒子”墙体,通过不同的色块和壁龛形成可休息可展示的功能墙。“卡座”式工位单元的组合排列提供了一组私密性较强的学习空间,是一次家具成品配合空间设计的有趣尝试。

  色彩设计按照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标识性色彩,从下至上分别为从冷色系过渡到暖色系的蓝、紫、草绿、黄、橙色,楼层转换位置色带的设置起到了很好地提示作用。

  三教代表了清华校园内较为多见的一类教学环境,基于其建造的年代特征,大部分建筑设计现代简洁,稳重大方,教学空间内部遵循传统教学楼设计模式,公共空间多只承担交通疏散功能,空间感受单一。此次三教改造以空间的重新梳理和塑造为线索,特别强调了公共空间节点的介入和各功能空间界面之间的模糊性、渗透性,希望以空间的特质来适应、鼓励和引导新型的“教”和“学”活动的发生。

  随着信息时代的超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楼空间布局已无法承载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特征的教学建筑则还面临平衡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需求的双重挑战。另外,网络虚拟世界对现代人类社会,特别是新生代的影响无疑是把“双刃剑”,能否通过物质物理环境的塑造来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

  我们认为,教学楼空间布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不设限、不局限的智慧。它的魅力在于,满足快速变革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同时,也具有推动力,按照心中所想去创造、去打磨,未来教育空间将拥有无限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