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m6米乐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30 21:30:13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文中引用实际工程案例,将解决用地紧张问题,打造丰富校园空间,利用优质原始景观这三个为切入点,全面介绍了本人在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实践案例和思考心得,以供建筑设计相关业内人员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近年来政府对教育事业日益重视,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教育建筑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的新建,改建项目在设计院的项目中占有一定比例,本人于2015~2020年全程参与了上海某教育集团的数所学校的设计工作及其他学校项目的方案投标。在此对实践案例的经验和教训稍作回顾,以指导今后类似项目的设计,并希望为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幅所限,本文主要结合亲身参与的项目和一些优秀参考作品,仅提炼几个关键点,对中小学建筑设计做一些心得总结。

  众所周知,上海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土地寸土寸金。政府给予学校建设的投资造价不菲,而提供的用地面积却往往不能满足通常规划标准的0.8容积率或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的相应用地要求。 而中小学建筑的硬性规范要求一般有:

  针对建设用地面积紧张和校园低密度高品质建设的客观要求的矛盾,设计团队经过对场地条件和功能要求进行细致分析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比对后,发现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或设置屋顶运动场的三维空间拓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本项目用地面积57800㎡,任务要求建设36班九年一贯制学校+15班幼儿园,总建筑面积约50000㎡。基地内河道穿过,占地约6000㎡。基地轮廓呈不规则形态,河道南侧场地狭长且有绿化保护要求不可用作建设。可建设用地面积不足40000㎡。显然如果仅建设地上建筑,实际1.4的容积率是很难实现合理的布局和保证校园的品质。(如图 1所示为总图)

  在地上建筑根本无法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条件下,果断将食堂,游泳馆,部分专用教室和汽车库布置在地下,总计面积共约13500㎡。m6米乐如图2所示(地下室平面图)。地下室的布局围绕中央宽阔的下沉广场展开:西侧的食堂;南北侧的教室;东侧的游泳馆和地下汽车库。

  这个较大规模的地下室的设计,在方案专家评审会上,曾受到质疑:工程造价;消防安全;卫生条件;防洪防潮等等。对此疑虑,设计团队作如下回应:首先关于造价,相较地下室建设成本,土地节约更需优先考虑。其次,拥有面向各功能用房的下沉广场,足够的室内楼梯间和满足数百人疏散宽度的室外大台阶,在各项数据(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疏散宽度距离)都满足防火规范的条件下,地下空间并不比地上建筑存在更多安全隐患。再次,除了中央下沉广场,我们在食堂南侧,教室南北侧,游泳池西侧增设了下沉庭院,天井,保证地下用房在不同方向拥有通风采光。并且采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可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舒适性。最后,针对多年一遇的雨涝,设计足够的截水,排水措施。总之,对于地下室的一切不利要素,我们自信做到胸有成竹,通过技术手段,防患于未然。

  参考案例:浙江省天台第二小学的著名的天空操场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屋顶田径场的尝试(如图3所示)。环形跑道布置在教学楼屋顶,跑道和建筑的形态尺度贴合自洽,教学楼的间距满足规范,室外活动场地也在环形中央得到保证。此设计为逼仄的旧城区学校改造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本人于某学校竞标方案中也曾借鉴向天空要面积的思路,选择了屋顶运动场的设计。

  设计案例:B校(上海)。此项目为40班的普通小学,基地面积15000㎡,要求地上建筑面积14300㎡,容积率0.96。从容积率看,用地紧张程度并不夸张,但由于场地的绝对面积很小,而250米田径跑道和足球场缺一不可,总体布局绝不轻松。

  设计团队最初做了四个强排方案(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最终都被自己否决。

  当摆定运动场地的位置后,前两个方案的建筑沿其线性排开,不可避免造成师生在校内移动距离过长,且校园空间感受单调无趣。后两个方案则将运动场地和建筑平行布置,教学动线虽得以缩短,且建筑成围合姿态,增加了空间丰富性,然而所有功能又不可避免过于紧密,互相影响,降低教学品质。

  于是想到了抬高运动场的手法,尝试了新的方案(见图8所示)。我们将教学楼和辅助用房(办公,体育馆,食堂)分开平行布局,铺满场地。不同于天台小学,田径跑道+足球场的大操场模式不能举在教学楼顶。而体育馆食堂本身进深大,对采光日照要求没有教学楼那样高,则可以布置在操场之下。

  这样布局的优点显而易见:场地被充分利用,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密度适宜却又相互联系密切。地面保证了入口广场,围合庭院和灰空间等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操场则在屋顶得以完整布置,并且与教学楼保持充分的间距。对于校园的内外动静各个方面要求都给出了最佳答案。

  这个方案最终未能中标。可以猜想到的落选理由是:1. 传统观念看来,空中操场不接地气,使用不便;2. 在体育馆等大跨度柱网建筑的屋顶布置运动场,结构难度高,经济性较差。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总结:建筑设计往往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在综合分析项目的客观条件后,对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各种问题作优先排序,然后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作最优选择。地下空间和空中操场自有其不利因素,然而在面对用地不足这个最大的前提条件下,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策略。

  中小学校的最基础配置是教室,办公,后勤,操场,随经济水平提高增加了体育馆和图书馆的设置要求,报告厅。传统设计常见直线型教学楼平行排列,边上布置辅助建筑和操场。室内外泾渭分明,建筑分区明确,符合现代建筑功能主义,效率至上的原则,不过难免感觉千篇一律缺乏趣味。如同人民生活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迈进一样,我们也希望学校在满足基本的教学功能后也能提供更丰富有趣味性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可以看到大量富有新意的学校设计出现,建筑师们不断探索新的建筑组合方式,室内功能布局,从而创造不落俗套别具匠心的校园空间。我们可以从下面实例中感受一下拥有丰富空间的校园的独特魅力。 参考案例:龙华三智学校(设计公司 坊城设计)如下图9、图10所示:

  此设计在教学楼和操场之间,布置了极其丰富的课余空间,室内外浑然一体,上覆玻璃屋顶。多层立体的灰空间和穿插错落的楼梯台阶,大大扩展了室外活动范围,也将多种功能串成一线。无论视觉体验还是空间感受都颠覆传统校园的印象。

  此项目的丰富性的核心是宽阔的共享大厅空间。内部组织了挑空大厅,大台阶,斜坡,回廊的多样元素。学生在其中可以自由选择沟通交流或休息发呆或自习阅读甚至展示表演。另外建筑外立面的开放形式,给了室内外充分的对景互动,不大的校园空间得到了足够的流动性和景观丰富性。

  在对类似的优秀设计进行参考研究后,我们在自己的项目中也努力贯彻将创造空间丰富性放在设计的重要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在校体验,使得他们更喜爱自己的校园,让孩子们的情绪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得以适度放松。

  在这所学校的设计中,我们积极引入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院、廊、亭,用于建筑的组合布局及相互联系。幼儿园、小学、初中和生活宿舍区各自形成院落,并通过穿插连廊、下沉庭院连接,使得并不宽裕的室外空间得以立体化,形成各式各样的空间形态。建筑和景观的充分融合,制造出移步换景的中式庭院体验,不落常规学校的俗套,提升校园的审美格调。如图14、图15所示:

  在A校的第二方案中,我们打造了一个称为共享区的大体量建筑,整合了小剧场、图书馆、体育馆三大学校的辅助功能,其间穿插共享大厅、开放学习空间、底层架空院落等创新学习交流场所。共享区以侧面的大台阶长廊将不同标高的所有功能串联,形成交通流线清晰便利、更为高效的功能组团。比起传统的各功能单独建筑的布局方式,整合式的布局使全体师生获得更丰富的空间体验,更自由的学习环境。如图16、图17所示:

  本项目原始基地内除几栋小建筑外全境被绿植覆盖,其中不乏雪松、香樟、松、杉、柳树等成型乔木,并有石桥横跨的河道贯穿整个场地,基地南侧则是大片农田。如此绿色田园作为教育用地即使在郊区也极为难得。(见图18所示)

  区政府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割爱出让这块拥有特殊景观环境的土地。也正因如此,区领导在整个设计阶段过程中不断强调对原始风貌充分利用保护的重要性。

  如何解答在建筑体量占据大半场地的前提下完成风貌保护的难题?设计团队对校园的功能组成和场地景观内容进行了仔细梳理,力求寻找出学校合理布局和原始风貌保留的平衡选择。我们决定重点保存最富特色的河道三岔口局部景观,保留沿河狭长地带的成片竹林形成整体绿色背景,选取形态好价值高的乔木原地保留或移植作为将来校园绿化的骨干,然后留出完整的场地建造学校建筑和运动场地。(结果见图19所示)

  在上述指导原则下,我们进行设计。西侧至中央区域的河道基本不动,东侧的局部河道移出基地绕行。东侧场地保证足够的宽度和进深布置教学楼和操场。其余建筑则沿河线性展开布置,既保持了水系的大致原状,又使建筑获得更多的河景视野,不浪费难得的水系景观。成片保留的植被区基本构建了校园的绿色基调,重点保护的乔木点缀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效果图见图20所示)

  设计最终得到了领导认可:原始风貌大体得到保护,河道不需大幅改造,而植被也很大程度得以利用,平衡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成本的控制。同时学校形态和环境肌理较为贴合,在这个特殊的景观地块营造出了特殊的景观校园。

  虽说结果令人欣慰,却也难免留有遗憾,如果建筑规模能够大幅减小,原有绿植就可以更多保留,我们也更可以面对大自然问心无愧。 (二)背靠青山的借景

  本项目选址于著名的度假胜地莫干山的山麓。场地四周群山环绕;东侧俯瞰水库;北侧紧邻水杉林和竹林;西侧茶园簇拥。环境之优美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可说绝无仅有。 场地原貌见图21所示:

  作为设计人员,一方面庆幸有机会遇到如此得天独厚的设计条件,一方面却也感觉责任重大,唯恐自己的设计配不上这片青山绿水。学校规模为32班住宿制高中,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而占地11万平米,容积率仅为0.45。建筑布局基本不受场地限制,而设计的侧重点自然在于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是总体布局的设想,我们借鉴传统村落的特点,教学区和生活区各成部落,分散布置,充分利用场地的广度,得到舒缓悠闲的桃源情调。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无论身处校园何处,举头便可见连绵层峦,不被建筑遮挡。其次在建筑形象上,我们也采用富有民居特色的缓坡瓦屋面,墙面随机点缀木制格栅,以横向展开为主的建筑立面造型与整体环境不产生违和感。(见图22所示)

  项目目前虽尚未竣工,但每次在施工现场,环眺四周使人心旷神怡的群山的同时,反观建筑的方方面面,自信校园落成后可以不辜负这方山水,不辜负校方的重托。

  本文选取了解决用地紧张问题,打造丰富校园空间,利用优质原始景观这三个切入点介绍了本人在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的学习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体会。过去的经验只是为了指导将来更好的创作实践。文章于理论总结尚有欠缺,还望同行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