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m6米乐设计展 14个最接近未来的校园建筑案例合集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27 20:30:13

  新时代的孩子正处于什么样的学校?我们的校园设计在变得有趣吗?面向未来的校园又应该如何设计?

  2022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我们发起了首届“当代教育设计展”,邀展全球创新学校设计案例,期待做一点点有意义的工作,让大家看到学校还可以这样设计,还会带来这样的价值,从而一起重视学校设计,把孩子们的“第三位教师”,学校的教育场景,以建设一个区域地标性文化场所的心态以及专业来投入,设计好。

  以下是当代教育设计展的部分建筑参展作品,与大家一同鉴赏。(排名不分先后)

  设计采用减法方式,在密集的教室阵列中“掏洞”并增加公共联桥,创造出一个空间立体循环的“∞”型非正式交往公共空间体系。在这些尺度宜人的“空洞”里,建筑师又通过色彩活泼的楼梯、平台和小建筑营造出多变的个性空间体验,将校园创造成能不断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奇妙场所。而这些“空洞”也让自然界的光和风有机会漫进建筑中央,和学生们的活动融和交集。

  校园同时也与周边社区居民共享,不同开放性的教学功能空间按其特点分时段(每天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最大化地高效利用复合空间服务于整个社区,改善周边社区的公共配套功能,也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时刻都充满活力的场所。

  MAD将原址上四合院外的仿古四合院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处与四合院相望、连通的新建空间,以低矮平缓的姿态展开。四合院俨然的布局秩序与新建空间的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来自不同时间维度的两者,新不盖旧,古不越今,相互的张力让建筑产生新生命力。

  而将原本各不相关的场地各部整合成一体的是新建的“漂浮的屋顶”。这处二层户外平台色彩斑斓,像是火星表面,仿佛充满了“魔力”,让人进入到全新的境地。连绵起伏的地形,吸引孩子们乐于在此奔跑、互动,在这里“上天下地”,追逐不同的可能性。

  四合院里的古树、庭院、屋檐、砖瓦,弥漫的是比个人生命长度更广的历史和自然氛围,这些也将启发儿童们的思维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儿童的绘画语言,孩子们笔下的理想校园充满了亲切的尺度和欢乐的街道,设计师由此出发,将 28000 多平方米的体量打散成 15 个坡屋顶小房子,依照幼儿园、小学各年级不同的尺度与行为将建筑尺度逐渐变大,通过小体量的院落组合塑造一个体量亲切、尺度宜人的舒适校园。

  建筑群体主要由教学楼、行政楼、体育馆、食堂等几部分组成,通过连廊、内院、不同开场程度的廊道将各个功能空间串联起来。而廊道、楼梯这些教室以外的空间不仅仅作为教室的连接,更是孩子们相遇的地方;操场、屋顶也不仅仅是字面体现的功能,而是孩子们沟通交流的空间。学校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社会,孩子们在里面通过亲身经历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意识。

  整个校园及建筑以人的体量与场地、孩子们的成长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小城故事”式的规划将让孩子们在童话般的小镇中穿梭徜徉。

  深圳平湖街道河包围学校的设计摒弃夸张的造型,回归自然与城市,融入岭南园林及龙岗客家民居空间特色,以一种自由的布局及亲切的尺度,与西侧自然的小山丘及东侧城中村建立内在的关联,将自然景色引入校园中,使地景的记忆融入校园生活。

  校舍以聚落形式围合出大大小小的庭院空间,赋予每一栋单体书院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元的半户外社交空间。庭院相互交错、渗透,形成尺度适宜、充满丰富体验的岭南院落,这里容纳了师生的探索、交流及日常教学活动,也容纳了树木、光线、天空等自然要素。当人们进入或穿过这些校园空间时,朗朗书声、新鲜空气、葱郁树木、温暖阳光…不经意间的小小日常都会带来让人惊喜的收获。

  在这里,校园不再是封闭、简单复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是重构社区、城市、自然与校园生活关系的载体。

  位于日本东京都立川市的藤幼儿园(Fuji Kindergarten)最大的特色是将整个建筑设计为一个周长183米的椭圆形,让屋顶成了孩子们最好的运动场。

  设计师巧妙地把孩子们对自由奔跑、追逐和攀爬的天性需求以及身体发展的生理需要融入幼儿园建筑,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运动量。根据运动轨迹追踪显示,孩子们平均每天运动的行程可达4公里,有些体格强健的幼儿甚至能超过6公里。

  除了奔跑之外,空白的场地促使孩子们发明各种玩法。一棵穿过屋舍的大树,吸引孩子探索更多自然的秘密;一大片不加修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操场,让孩子肆意奔跑和追逐,建构自己的平衡感;朴素的灯绳和水龙头,也能促使孩子自发去了解生活中的物件……

  藤幼儿园没有人为地创设阻隔,减少幼儿的注意干扰,反而是借助这种通透的设计,让幼儿身处各方位、各色的声音、活动中,引导幼儿从内在调试、发展自己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在藤幼儿园,一切都是最自然、最生活化的教育。

  这座教学楼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当地起伏的山峦。与山景呼应的建筑体从地面缓缓升起,通过屋顶台阶及斜坡处理的手法,让建筑的屋顶和地面融为景观的一部分。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有限的课间活动时间最方便地到达玩耍的户外空间,教学楼借鉴西北山区典型的传统住宅形式——“窑洞”,高效利用空间,让每层公共空间都有通向屋顶的开口,大幅度地拓展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场地。

  另外,建筑形体和开窗形式,都借助电脑模拟地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布局上,充分考虑季风方向,使夏季风能够顺畅地吹过整个校园,而冬季风则被有效阻挡;形体前后错动,让每个房间和活动场地都能够享受到阳光。天窗和雨水庭院,让处于室内大厅里的人也能感知到四季的变迁。多处细节当中,都能看出对山西民居坡屋顶形式的致敬。

  m6米乐

  麓湖两所学校在空间上实现纵横延伸、由内而外的生长,大方得体的设计加上现代化的构造,让学校本身成为建筑的艺术品。

  小学主教学楼采用灵动的外廊设计、丰富的漫游式交通系统,自由舒展的廊道与错落的屋面紧密结合,让建筑犹如一处立体公园。在这里,孩子不仅有更宽敞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拥有适合开展合作式教学活动的空间。幼儿园没有呆板的整齐划一,建筑主体采用活泼的“Z”形布局,以获得更好的景观面与日照资源。两个“U”型庭院,给孩子拥抱着的安全感,最大程度释放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令人惊叹的还有建筑色彩的配搭,结合孩子对色彩认知的天性,设计师充分将色彩运用于外观建筑,使其整体看上去像是缤纷的“糖果盒”一般,激发孩子对形体和空间的感知,而室内则采用低饱和度的黄、橙、蓝,极具创造活力又不失亲切。

  景龙小学位于深圳市中心的福田区,占地面积紧张,四周被高层住宅楼环绕。由于学校共有36个班级,教学楼必须高达六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课间休息10分钟的时间里下到地面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深圳景龙小学的建筑设计聚焦于解决学生户外空间活动的问题。

  建筑师将户外空间带到了各楼层去,每一层的中心位置都出现了一个本质上是露天房间的区域:这个空间有上层的楼板为屋顶,但没有墙体的围合。它像一个风雨操场,同学们可以在任何天气状况下在这里锻炼、活动、玩耍;它还是一个开放的教室,老师们可以在这里授课、演示,同学们也可以在此自习、讨论。这个场所不但使学生体验户外又不必下楼成为可能,还提供了走出教室进行班级之间交流的机会。因此,这一系列没有被单一功能定义的半室外建筑空间恰恰构成了学校的社区中心微型广场。

  自由组合的模块家具取代规矩布置的课桌椅;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取代以教师和黑板为中心的权威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走班’和‘选课’制替代以班为单位的固定课程设置......上述的一切都发生在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Crossboundaries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独有的设计思路赋予这座已有30余年历史的校园以新的生命。此次改造以学生为主导的多功能教学空间为出发点,并以充满色彩的元素为手段,从城市环境、到景观、再到建筑和室内,从外到内,从广到细,全面考虑。不仅让这个26,000平米的校园焕然一新,也实现了校园以及教育产业更好地反馈社区的愿景。

  部分保留下来的封闭教室被改造为六个书院的活动空间,在学生们的创意改造与自主发展下变得各具特色。这种再塑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创新,也增进空间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促进探索实践。在凸显书院鲜明个性的同时,也让北大附中展示其在教育领域的独到理解与个性思考。

  这是一所关于平行与光的学校。在宽广的场地上学校在水平方向上充分地展开,成为一座毯式建筑。

  只有两层的教学楼由一层的“基座”(功能教室)和二层的“小屋”(分班教室)构成。基座成为抬起的地面,使学生可以在课间很便利地来到户外活动。屋顶形态各异的小屋勾画出具有童话感的聚落景象,内部通过天光创造出柔和、有趣的教室空间。

  在平面上,54 个班级被分成六个年级组团,每个组团有一个庭院作为社交和活动的中心。教学楼的整体则通过连廊将所有教室单元和庭院串连在一起形成均匀的网格布局,没有等级划分、也没有明显的中心,学生可以自由地往来、游走、嬉戏。

  小屋、平台、庭院、树木、人,共同塑造了一道有趣而丰富的城市景观,是一座可以孕育想象、自由、奇迹的学校。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被构想为一座流线型、水平向的花园,与它所服务的城市住宅群落的密集、垂直纵向感形成强烈对比。校园设计意图打破建筑与公共空间(那些定义其周边环境的)之间的区别,以此创造一个由封闭、半围合和绿色开放多种空间交错而成的低层线性混合体。

  为了实现这种低层效果、Link-Arc建筑事务所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坡度将一系列阶梯状的教学平台架构于体育馆、游泳馆、演艺报告厅、餐厅这些大空间功能之上,使得这些大空间同时成为了承载师生教学、活动空间的“地面”。

  在这个巨大而平缓的架构中,蜿蜒的教学楼像不断分叉的河流,将场地分割成了六个不同品质的户外庭院,形成半私密的教学与活动的岛屿,成为师生室外教学交流的核心而存在。

  这个位于江苏平原乡农田中的幼儿园,呼应了村落的原生肌理,随处可见的高大树木将天空与田野切割成拼贴画般的背景;通过这些天然“柱廊”走向村中房舍时,会有桃源探秘般的新奇感。

  每栋“小屋”底层开设了多处相互对望的方窗,形成通透、有趣的室内外关系 。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学知识或捉迷藏,就像在村里一样。

  自建成以来,这座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土,亦成为村中居民喜欢的社交场所。父母或祖父母们聚集在此,在接送孩子之余,有了更多融洽的交流。

  红岭实验小学是一所建于城市绿洲上的新型学校,是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微型城市,一座富有想象力的都市庭园,一片自由自在、可以抵御和消解商品化生产的景观城市方舟。绿色、探索、游历、兼具启发性、充足的活动和交往密度、开放与围合、水平与生长,这些是“绿色方舟”的关键词。在红岭实验小学,每一个角落都冒着知识的泡泡,学校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都是为教学而生长、为探究而绽放。

  从城市道路标高进入校园地面的架空“公园”,“方舟城市”分为向上和向下的双向生长。“公园“是校园和城市连接的休憩和过渡空间,由下沉地景构建的各种体育活动空间组成。向上是一座包含所有日常教、学、户外操场和办公的功能空间的城市化综合体,由东、西两幢不同高度、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体相扣而成。楼层之间、建筑体之间以绿化缓梯和连廊相互连接。

  在这座学校里,教育空间和环境给孩子们搭建了理想的理解力课程平台,为孩子们的进行探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比如:第一,在这里,世界是资源,空间即课程;第二、每一个景观都为培养孩子的审美力和想象力;第三,每一处环境节点都在支持孩子的项目化学习;第四,每一间教室都为师生的创新课堂而设计。

  重庆南开中学两江校区,将个性化的教育思考融于校园环境,就像是凭空降落在地球的飞船,冲突与包容的特质恰如其分地融合,让人不免发想,在传统的教育空间之外,是否有颠覆已知的可能性。

  环形教学楼外是如同森林的状态,隔离城市的喧嚣,环内设置中心花园,叠落起伏,同时充分确保内外的通透与关联。沿外环和内环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教学空间,环形外圈的教室在流线上更强调效率,内部一般是活动性比较强的选修课教室,自由错落分布。

  环形建筑之外,学生生活楼房在平面上与其如“10”字构成。这样的安排方式,是为了方便功能、流线的划分,在有限的场地下,充分地容纳必要功能,避免造成流线的交错影响。环形内外,森林与峡谷仿佛仅一线之隔,清晰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