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生活成长的空间——未来幼儿园m6米乐建筑设计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0 11:27:51

  幼儿园在本质上是一个“幼儿生活成长的空间”。它是幼儿发展认知、情感、社会和个体技能的场所。人们常说一所好的幼儿园是幼儿除了父母和老师外的第三位老师,这句话显示了幼儿园的建筑环境不仅仅是幼儿学前教育的物质基础,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宜的建筑环境中,幼儿更易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并形成良好的空间认知和行为个性。

  我国的幼儿园建筑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设计探索,在造型创新、新材料运用、设备更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JGJ 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的执行,标志着我国幼儿园建筑标准化设计进入了成熟与稳定的阶段,国家规范在确保幼儿享受基本的教育设施和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的时代国家战略、教育发展、人民需求,都对幼儿园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幼儿园建筑亟待创新与发展,这对教育从业者和建筑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早期的幼儿园以“保教”为主,注重管理和直接教学而轻视诱导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其他方式,为了管理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将幼儿班级化管理。这样容易形成固化的生活单元模式,从而导致死板的空间格局,轻视了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互动。尽管现在教育思想正在转变,教学模式正在改善,但仍鲜有像一些先进国家的幼儿园建筑那样班级私密单元相对较小,公共空间很大,生活单元和走廊之间灵活布置、可开可关的类型,这是教学模式和运作模式对建筑设计的限制和影响。

  幼儿园作为配套建筑,常被作为配合卖地和卖房的附属而存在,土地资源和资金来源都比较苛刻。同时学校幼儿园项目是我国建筑规范最严格的类型之一,成熟的国家规范对指标、场地、功能、日照、消防、安全等提出基本的要求,它确保了幼儿教育设施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然而当土地指标加上设计规范时,大部分建设单位会选择仅按照规范的最基本标准来建设。在这个格局里,每间教室的尺寸、教室之间的关系,甚至外部空间及交通的组织都趋于雷同和僵化。另外一些僵化的评审和审图机制也会对建筑的创新实践产生约束和制约。

  幼儿园项目建设有两大主体:政府和开发商。两者都不是幼儿园的直接使用者或管理者。这容易造成建筑师与教育从业证、使用者的脱节,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只能按照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制定任务书,缺少因不同诉求带来的不同园舍的独特性,容易使幼儿园建筑雷同化。

  土地、规范、办学模式、预算等多方的限制,迫使教育从业者和建筑师以新的方式突围,希望通过对未来幼儿园的探讨,尝试通过思考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去碰撞这些界限,创造出更多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可能性。

  在当前,幼教模式已经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原有的集中教育逐步向开放式自我学习转变。未来教育希望培养幼儿的适应、创造、合作、反应和自主能力,而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则更接近于引导员而不是传统教师。努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建立个体个性和社会能力。与之配套的幼儿园建筑设计也要顺应趋势,更好的帮助教师实现这些目标,支持交往协作、个体行为同时鼓励更多的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进而为未来幼教模式的发展提供支撑。从建筑角度来说,重要的是改变空间的体验,让空间的体验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逻辑。

  完整的幼儿园可分为园舍建筑和室外场地两大部分。园舍建筑内按照空间使用性质可划分为功能性空间和公共性空间,涵盖了包括幼儿生活单元、专业活动室、后勤用房、交通集散空间等部分。室外场地主要包括班级活动场地、全园共用活动场地以及室外景观环境(图1.1)。这是一条基本的脉络,可以帮助阅读者对未来幼儿园的建筑空间环境建立一个清晰和初步的认知。因此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教育建筑设计工作的经验,从总体设计、园舍建筑、室外环境、功能空间及公共空间等方面,展开对于未来幼儿园建筑发展的可能趋势的论述,希望能拓展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思路,推动我国幼儿园建筑的发展。

  幼儿园属小型公共建筑类型,其功能组成部分较简单,在总体设计时,需要根据幼儿园的规模、功能使用要求,以及幼儿园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地段等因素,考虑经济问题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地布局幼儿园总平面的各个组成部分。

  如今我国的幼儿园建设在数量上与类型上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但与此相对的是,国内很多幼儿园在整体规划与设计上还有许多可改进的地方:受限于规范要求,某些幼儿园在总体设计上以 “现行规范制定的标准”对建筑提出较低的量化要求,缺乏对教学所需要的空间质量和舒适度的注重。资金与指标的压缩、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脱节、对幼儿园认识的不充分或片面追求过审等都可能导致幼儿园建筑空间消极、丧失场所感、千园一面的现象。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在提升外部空间的积极性,提升场地的场所感,控制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尺度,提升一些空间的公共性等方面,都是有大量改进和优化的空间。

  未来的幼儿园教育更加关注幼儿的个性、社会性与创造性培养,有利于幼儿在个人能力和素质方面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单一稳定的、规范要求的总体设计模式之间的矛盾,要求教育从业者寻求更新的设计尝试。先进国家的幼儿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制度下,在设计上有所创造,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幼儿园设计启发,他们在建设理念上坚持多元的教育原则,在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建设着幼儿的成长乐园。学习先进国家幼儿园建设能为我国幼儿园创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从幼儿行为学的角度上来讲,较为封闭的空间是不适宜幼儿活动的,反而开放的空间会让幼儿更快地发现并参与其中,这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开放性的园舍(图2.1)强调空间布局上的开放,室内外各活动区是相互联结的,它突破了国内走廊联系教室的固化空间格局,大部分采用开放式、自由的不封闭空间,注重室内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及室内与室外环境间的交流和互动。

  比如日本的DOAI SHARI幼儿园(图2.2)整个幼儿园呈环形布局,中央为庭院,四周围绕教室,通过走廊和庭院连接。宽大的落地窗保证了足够明亮的光照,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缘侧”空间(日本建筑中室内外结合的廊道区域)也被应用其中,作为开放式餐厅,提供给孩子们仿佛身处郊外野餐一般的用餐体验。中央庭院的走道向四面八方展开,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观测植物、嬉戏休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另外,幼儿洗手间的设计也值得一提。宽敞的落地玻璃面朝着庭院,光线充沛,给室内明亮整洁的印象。

  随着大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土地供给的优先权给予住宅和商业,作为“配套设施”的幼儿园在规划上享有的空间愈加局促。如何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集约化布局,也是幼儿园空间突破的重点之一。“立体化”的园舍将建筑功能叠合起来,从平面和剖面两个维度整合空间,不仅使空间更加紧凑、集约,加强各个标高维度的联系,达到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快速便捷的效果,更能产生趣味空间增加幼儿交往的积极性(图2.3):多层次的绿化平台,带给幼儿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还提供了屋顶空间,增强了幼儿和自然之间的沟通。

  中福会浦江幼儿园(图2.4)将各种专业活动室、服务用房、供应用房整合为综合体置于一层,所有的日托班都在二、三层,形成上下叠合的空间组合。每个日托班的活动室外都配有可以延展幼儿活动的放大走廊空间和室外屋顶平台,并配有数个贯通上下楼层的小型共享空间,让每个楼层密集的班级空间在这些地方可以得到释放,同时也加强了楼层间的互动。

  近年来,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注重培养幼儿社交、互动能力的幼儿园设计实践愈发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以幼儿园社交空间设计为重点的设计倾向。它们围绕“中心”交往空间组织起整个建筑,突破孤立、封闭的班级单元,改变传统的用走廊联系各班级的方式。(图2.5)

  如LUCINAHAVEN TOULOV幼儿园(图2.6)的整个造型是一朵雏菊,“花心”是幼儿园的核心交往空间,六个活动教室单元,加上活动中心和后勤,共同构成了雏菊的花瓣。在中心交往空间中,每个教室除了直接联系的开口,还有视线上的观察交往,让中部空间更容易被幼儿感知。同时,室内空间与室外活动场地之间也有开放的界面,可以观察室外的活动并随时能进行活动的转换。

  孩子们对大自然有者天然的喜爱。一个充满自然特性的学习空间会强烈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日本的一些幼儿园喜欢采用落地式推拉门结构,室内外都比较通透。一些幼儿园还尝试多种方式,加强室内外的贯通,将自然和人工建筑交融在一起。(图2.7)

  以富士幼儿园为例,室内外的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屋顶之下是室内,屋顶之外就是操场,孩子们可以自由穿行。更有意思的是,幼儿园所在场地原来有三棵大树,设计师在设计幼儿园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围绕树做起了文章,将大树镶嵌在环形建筑之中(图2.8)。既可以让孩子们观察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可以围绕树开展许多游戏活动。事实上,这几棵树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勇敢的孩子可以爬上去玩,玩累了的可以靠着休息,阳光强了可以在树下乘凉,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试图尝一尝树皮的味道。更为有意义的是,每天与大树在一起,无形之中就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幼儿园总体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开始,也是关系整体格局的关键,设计时应进行全面的考量。

  注重打造交往空间,以一些独特的交往空间为趣味中心来设计,促进幼儿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着力于自然环境的营造,提升幼儿生活学习环境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亲近自然。

  幼儿园的建筑部分主要由幼儿生活用房(包括活动单元及幼儿公共活动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组成。以上三部分既互有联系又相互独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国内常见的布局模式以幼儿每班的生活用房为一个基本“单元”,这个“单元”包含了幼儿每日的学、玩、吃、饮、睡、洗、如厕等各项主要生活内容,然后将基本单元组合排列,构成幼儿园建筑的主体。这种模式俗称“单元式”(图3.1),它的优势是满足了分年龄层的科学教养,方便保教管理和预防疾病。但固定的空间格局带来了一些不足:“单元式”的固化了空间和路径的组织模式,如若处理不好,它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排排坐”建筑形象,形成模块化的呆板布局,造成各“单元”缺乏联系,室内环境单调、封闭等问题。

  幼儿园的幼儿应当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应过早进入一种效率化和标准化的交通系统、功能系统,没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当代教育趋势的诉求也是对抗这种能效化的模式,需要更多模糊、多义的空间,让它能够激发使用的可能性。教学、游戏的活动不应被局限在单元空间内,应鼓励幼儿和管理者发现更多形式空间的价值。

  先进国家的幼儿园因建设环境、人口密度、教学理念等不同,实践了许多独特的幼儿园,这些建筑跳脱了“单元式”的束缚,更强调开放性、交流性、和灵活性,力求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技能,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幼儿园设计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对脱离滞后,因此有必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布局模式,使幼儿园建筑设计更富有时代性。

  在传统长方形、半封闭式的教室里,老师的注意力分配往往是不平衡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m6米乐由于教师的喜好、风格不同,班级之间的优劣差异也很大。“混合式的建筑布局”强调将“单元”边界模糊化,没有用建筑划分固定的活动室,教师和孩子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家具自由摆放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又可以随时打散重组。(图3.2)这一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长条形校舍和教室的束缚,消除了同一班级孩子之间的差异感,每个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关注。

  例如日本的富士幼儿园,它的建筑整体做成环形全开放空间,单层屋顶,没有墙,没有教室,初看像个露天运动场(图3.3)。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室,班级之间是开放的,由家具简易隔开,孩子可以在各个班级之间自由穿行。这种全混合的空间设计还能有效减少在教室或楼道角楼等隐蔽区域的同伴欺凌现象的发生。在这种空间中,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和活动,没有墙体阻隔,孩子们随时可以看到老师,老师也能很方便地看到游戏的孩子们,发生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处理。总体上看,这种混合式的设计,是一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变革。通过建筑构造的改变,改变了传统的以班级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也改变了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幼儿,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

  幼儿有交往需求:同龄幼儿间的交往可以使幼儿学到解决冲突的技巧、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学会化解危机等。不同年龄间幼儿的交往对双方都极有益处,年龄小的幼儿通过模仿同伴来学习生活技能、获得有益启发。年龄大的幼儿也因为自己榜样的作用体会到责任感、自豪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故考虑到幼儿交往的需求,一些幼儿园设计在“单元”模式上更进一步探索“多组式单元模式”,为幼儿提供更多层次的交流场所。

  多组式活动单元包含了若干小规模的班级活动室,其功能单一。各活动室内都不内套卧室和卫生间,主要作为幼儿进行小活动量的游戏和学习之用。当需要进行较大型室内游戏或各班级进行合组活动时,都会在一个面积较大的游戏室进行,而且各班幼儿都可共用一个卫生间。(图3.4)这种多组式活动单元是将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在一个多组式活动单元内,然后由若干这样的多组式活动单元构成幼儿园建筑的主体。这种平面组合形式的特点是各班级之间可以用灵活隔断进行分隔,有利于教学的灵活组织。甚至当所有幼儿的午睡在活动室不能完全解决时,也可在游戏室临时铺垫席地而睡,从而能够大大节约面积。在规模更小的幼儿园中“多组式活动单元”亦可由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班级组成,提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交往。

  我国一些幼儿园一开始初步尝试“多组式”的设计理念,例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图3.5)。它由于蜂窝形的布局,层层叠叠产生了许多屋顶活动场地。这些屋顶活动场地被用作多个班级的共享地,是多班情感与交流的核心,形成了一个室外活动空间与多个班级单元联合的形式。各班幼儿可穿过各班级教室,在屋顶的花园草地上通过分岔和合并的路径,与各班的孩子交往互动。

  无论是“混合式幼儿园”还是“多组式的幼儿园”都在尝试突破单一的生活单元模式,为更多层次、更大开放程度的“生活共同体”而努力。

  创造模糊、多义的空间,将“单元”边界模糊化,减少用建筑元素划分的固定的活动室,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

  扩充“单元”的内容,加入多班级、混龄等元素,为不同班级、年龄的幼儿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幼儿园的功能空间主要包括幼儿生活单元、专业活动室及后勤辅助用房。现行规范对功能空间,特别是幼儿生活单元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功能空间的设计只能照本宣科,而应该更多地从其结构关系和空间品质等视角来思考并寻求突破。

  在传统的幼教体系中,幼儿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幼儿园的建筑环境设计仅以功能为导向,较少考虑幼儿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普遍存在功能空间功能单一,内向封闭,面积过小等不足,这无疑限制了幼儿间的交往活动,也降低了幼儿成长环境所需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不利于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设计规范的诸多限制条件无形间将幼儿园的设计引向形如“串串烧”的单元式这一种最“优”方向。诚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空间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乏开放性与可变性和未来的教育理念相左的事实也不容忽视。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在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为适应未来幼儿个体发展和幼儿间交往的多样性趋势,满足幼儿自主选择、交往的空间需求,幼儿的生活单元需要一个较之传统更为灵活可变的空间环境。

  灵活可变空间的打造对未来幼儿园来说至关重要,这样一来,幼儿便可自由地接触各种各样环境,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适当扩大生活单元的面积为幼儿多元的需求提供更充足的物理空间,增加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等可以拓展的空间,以创造不同的可供交流的空间。传统的幼儿园生活单元布置相对固定,未来的生活单元则趋向可变。必要时,可以将活动空间分割或改造成动态的游戏和学习空间,以此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图4.1),同时提高生活单元的使用率,例如集中的群组活动、分散的个体活动、混合型群组活动甚至是睡觉(没有独立卧室的幼儿园)。随着可移动的灵活家具的普及,这种布局将更加容易实现。

  个人卫生在早期幼儿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一般的幼儿园建筑中较少有把盥洗室放置在阳面的,盥洗室总给人一种阴暗,潮湿,的固有印象。众所周知,太阳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因此在阳面的盥洗室就自然比在阴面的盥洗室的使用体验进步了很多(图4.2)。近些年,在很多高级商业设施中可以看到盥洗室里有巨大的玻璃窗。这种充满阳光的盥洗室,在未来幼儿园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当然,即使是在阴面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法使盥洗室看起来很明亮(图4.3),一旦习惯之后,原本只是基于基本功能需求的盥洗室摇身一变,成为幼儿体验和养成个人卫生习惯的“教室”,这就是充满阳光的盥洗室的魅力。

  未来幼儿教育需要幼儿在家庭、社会之外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实践。因此,除了生活单元之外还需要增设若干幼儿专业活动室。但是由于现行规范对专业活动室的数量并未作出强制规定,当下的幼儿园设计往往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但在幼儿教育多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未来专业活动室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图4.4)。

  首先来说,专业活动室从数量上将出现增长,以满足未来幼儿活动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其次,从使用上来说,各个专业活动室之间更强调开放与共享,允许幼儿们在专业活动室之间自由活动,使幼儿不仅可以分享一起度过的时间,还可以分享空间、活动的体验。最后从功能上来说,一些传统的活动室功能如图书阅览,角色扮演,手工制作将被新的功能如云阅览,VR体验,陶艺等替代。

  幼儿园的后勤辅助用房在未来将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与幼儿生活无关的部分,如办公室将走向集约,即其在未来以幼儿为中心的幼儿园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低。

  而另一方面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如餐厅厨房将有可能从幕后走向台前营造一个透明的食物制作场所,通过厨房的通透感,让幼儿能看见食物制作的过程,作为饮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环境体验(图4.5)(图4.6)。

  专业活动室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将引入更多新颖的活动,并强调共享性,允许幼儿一起分享空间、活动的体验。

  幼儿园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幼儿园的门厅、中庭空间、走廊和楼梯间等空间,尽管幼儿在这些公共空间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但这些空间是联系幼儿园内各个功能空间的中介场所,也是室内外环境的过渡空间,因此其在幼儿园的设计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前文所述,规范中对功能空间的规定较多,但关于公共空间并未过多限定,约束相对较少,这一部分尚蕴含很多的可能性可以进行挖掘。

  现行规范的制定是从最低的量化标准出发,对空间品质和舒适度较少涉及。而随着幼教理论的发展,交往这个以前被认为是成年人专利的活动,越来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以往的设计中,交往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内的交往互动空间一直是被忽略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幼儿缺少与周围人和环境互动的媒介,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建立将带来不利影响。

  幼儿园的门厅是连接幼儿园和外界的一座桥梁,它所呈现的环境代表了一所幼儿园独有的文化品位和教育理念。未来的门厅空间除了作为集散空间,更是作为整个幼儿园对外展示和增进幼儿归属感的窗口,门厅将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办学理念进行相应的主题化设计,营造出有生命有灵气的空间环境(图5.1)(图5.2)。

  中庭作为幼儿园中最开放的空间,同时也是空间结构中特殊的中心节点,是连接和视觉集中度较高的区域。而这种空间特性恰好能与幼儿多样化的交往行为和方式相契合。

  利用中庭空间的开敞区域,创造丰富的体验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空间与环境之间,不同材质的触觉和颜色、光的明暗和界面的形式变化,加深其对不同空间形式的认知,让幼儿能在不同的空间中穿梭、停留和感知,满足其对空间公共与私密的需求的同时也赋予更多的感官体验(图5.3)。

  交通空间通常指走廊和楼梯间。走廊是教学面积的延伸,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也是每个活动室展示班级文化的重要交流场所。而楼梯间是幼儿园连接各功能空间与楼层纵向空间的纽带。

  交通空间上的交往空间的塑造。不应将走廊、楼梯间当成传统的交通空间,而是通过设计引导,辅以合适的尺度和细节,为幼儿提供了丰富且符合领域感的交往空间。走廊除了交通功能外还应成为幼儿活动的中间地带,先进国家和地区幼儿园常见的做法是放大交通空间的宽度增强走廊的公共性和场所感,在走廊一侧设置幼儿观察、停留的边界区域,为幼儿行进间提供适宜交往、休息、窥探的趣味空间(图5.4)(图5.5)。

  由于城市扩张,如今幼儿能够自由接触自然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未来的幼儿园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应该是紧密相联的,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比如,在建筑的首层会有一块向外延伸的平台空间(图5.6)。在这样的空间开展活动,幼儿们能接触到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对室内外边界的模糊化处理,更好的回应了幼儿对空间开放性和环境互动性的需求。

  传统的交通空间也将成为幼儿活动的中间地带,提供适宜交往、休息、窥探的趣味空间。

  室外活动场地设计是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户外学习环境,通过探索户外空间,接触自然,逐渐形成对室外世界的感知。在室外,幼儿不仅可以接触到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在宽敞的场地上尽情游戏玩耍,在游戏中增加与小伙伴们的交往。

  我国的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主要由公共活动场地和班级活动场地组成,通常仅解决常规活动需要的设施,即空旷的场地、跑道、沙坑等,加之绿化种树、栽花等简单景观布置。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学前教育设施户外学习空间来说,并不这么简单。美国的场所教育领军人物大卫索贝尔将幼儿户外学习游戏空间分为七类,营造出能够支持在幼儿发展过程中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体验空间。这让我们看到了室外场地设计的新趋势,那就是从幼儿的需要来改变室外场地设计,从而改变幼儿园的活动组织,由外到内,释放幼儿,支持幼儿充分自主地游戏。(图6.1)

  孩子们在自然界中玩耍、学习和互动,对他们的健康、思维和行为能产生深刻的、形成性的影响。在先进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开始借助室外的场地设计进行正式教学,并帮助孩子发展更多的技能。

  幼儿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有着接触、了解一切未知事物的天性。他们可以通过探索室外场所,初见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更广阔认知。在室外设计诱导孩子活动和探索行为的场所,可以激发孩子们活动的热情,这些场所符合幼儿攀爬、躲藏、钻洞等习性,在运动中他们的身体平衡、协调、灵敏、力量和耐力等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例如日本的OBAMA幼儿园(图6.2),主体建筑有一些用于采光的天井,设计师在天井用结实的麻绳做成网兜,网眼可以穿过小手,但是不能穿过鞋。孩子可以自由在绳网中跳跃、游戏,甚至可以在里面玩球。这样的设计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爱钻洞”、好探索的天性,也启发了幼儿的创造性,形成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习惯。

  日本文部科学省2009年发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修订指南》明确提出:“当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许多日本幼儿园都通过设计,鼓励支持幼儿去从事冒险和富有挑战的活动,他们因挑战、行动和探险而茁壮成长。室外场地设计应当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来满足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和对冒险的渴望(图6.3)。

  日本的かえて幼儿园自创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挑战设施,这个金字塔有两个长约5米的坡面,顶端有一个小平台,顶点距地面高度超过2米,周边铺设较厚的沙地,孩子跌落下来基本不会有大的危险。从日常活动的情况看,小班的孩子一般只能在缓坡向上冲到三分之一左右,中班的孩子一般可冲到缓坡的一半以上,个别运动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冲到顶端。只有大班末期的孩子才能从陡坡一边冲到顶端。也就是说,这个设施可以伴随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一天天练习,不断挑战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也知道人与人之间有强弱差异,可以学习其他小朋友的经验,最终取得成功。

  幼儿有感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很多的行为来自于模仿。在室外场地与室内场所的交界处,宜设置利于空间渗透的细部,利于幼儿观察周边的人或事物,如在适合幼儿眼睛高度处开设条形长窗,或者设计成不同大小的洞口,通过窥探的方式吸引幼儿的交往行为。(图6.4)或者在室外走廊中有意识地设计符合幼儿身体尺度的台面、柱础和窗台等,通过设置停留空间来促进幼儿的交往和模仿行为。

  幼儿有亲近动植物,想和他们接触的欲望。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小型动物园、植物园来支持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和探索动植物的期望,来促进孩子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图6.5)。孩子们能在接触小动物的过程中培养爱心和责任心,亦可在培养植物的过程中品尝劳动和丰收的喜悦。

  室外游戏场地是幼儿的“第二课堂”,结合幼儿成长特征的室外场地设计,能对他们身体的发育、语言的发展、同伴的交往、人格的养成以及对世界的最终认知产生有益的影响:

  室外游戏场地的设置应和儿童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游戏场地成为锻炼儿童品质的场所,在游戏中见证幼儿的成长。

  过去由于教学理念,规范等客观因素,幼儿园设计往往都趋于标准化,同质化,忽略了幼儿成长的新需求,而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的空间设计正逐渐尝试摆脱这种种禁锢,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需求。而在诸多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可以大致总结出未来幼儿园建筑环境设计的若干趋势特征。

  封闭性带来了私密性和安全性的提高,但同时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程度的压抑感,交流也会受到限制;反之在开放的空间里,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了加强,但同时,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而现代幼教理论认为,较为封闭的空间并不适宜幼儿活动,而开放的空间会激发幼儿探索与互动的欲望。相比较于传统走廊联系教室的固化空间格局,开放的园舍更加强调室内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及室内与室外环境间的交流和互动,幼儿不被限制在封闭在单一的范围内,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与幼儿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各年龄段幼儿共同全面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以注重培养幼儿社交、互动能力的幼儿园设计实践愈发成熟,它们往往围绕“中心”交往空间组织起整个幼儿园建筑,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交空间。不仅如此,传统的交通空间也逐渐成为幼儿活动的中间地带,为幼儿提供适宜交往的空间场所。传统的使用空间交通空间使用空间的模式正在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交通空间开始承担起交流场所的职能,这主要得益于交通空间属于非正式的活动区域,可以为幼儿的自发式交往提供更好的平台,另外,交通空间的组合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可以使所联系的各个使用空间变成一个开放的整体,让空间的利用变得更有效。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为适应未来幼儿个体发展和交往需求的多样性,幼儿园需要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空间环境。同时,未来的幼儿园空间应该是灵活可变的,以此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方面,可以采用轻质以及灵活的隔断划分空间,形成一种柔性的、开放的室内环境来取代传统刚性的、封闭的室内环境。同时灵活的隔断空间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局部空间的可变性,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可以较为便利地实现情境空间的重新创造。

  未来幼儿园的将更加追求室内空间的体验感和趣味性,可以从空间的形态与界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空间形态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空间形式,为幼儿提供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其次,空间界面的塑造可以在重点空间(如中庭)或边角空间(如楼梯间、走廊尽端)的区域,利用不同材质的触觉和颜色、光的明暗和界面的形式等的变化创造丰富的体验空间。让幼儿能在不同的空间中自由体验、加深其对不同空间形式的认知和感官体验。

  在幼儿园建筑环境设计中,室外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高,阳光、空气、水、土壤和绿化植被等自然景观相较过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就让室内外边界空间的处理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设计中,应更加重视空间的“内外联通”,加强室内外的联系,使原本相互独立的内外空间相互交织。这种模糊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边界的处理手法创造了一种容纳多种可能性的模糊性空间,兼顾了幼儿对开放性、互动性、私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绿色幼儿园在未来幼儿教育和幼儿园建筑环境设计中将成为另一个重要因素, 其内涵超越了绿化植被优越的一般概念,是一个集建筑学、环境生态学、幼儿教育学等学科的系统工程。

  绿色幼儿园从建筑环境设计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的幼儿园景观环境。包括丰富的绿化、适合的遮阳、通风、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措施等。二是绿色的幼儿园建筑环境。幼儿园的建筑、内饰、设备等的设计和选材宜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符合环保要求,从施工开始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内都应符合绿色生态标准。

  综上所述,未来的幼儿园已不只是一个为幼儿提供被照顾,或者传统教学行发生的地方,而正逐渐成为更有效促进幼儿间交往和与环境交互的开放平台。在新幼教模式下,幼儿园的建筑环境设计需要调整原有以功能性为主的空间设计原则,转而将开放性,鼓励交往作为当前以及未来幼儿园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