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教育建筑是思想和创新的沃土m6米乐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0 09:54:36

  国家顶层设计为教育谋划强国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助推教育行业快速发展,教育正迎来新的时代,未来将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新时代下的建设工作更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如何探索并建设面向未来的健康教育空间,已然成为当下教育从业者们热切关注的问题。

  为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聚焦教育行业领袖、业主投资方、学/协会、教育建筑设计院、学校建设方等专家,从教育空间的设计、基建、运维等全产业链,通过充分聆听、理解上下游相关方在各自领域的需求与期待,探索教育发展趋势,创新设计与技术,从而为教育空间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推动教育基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赵耀,分享了宝贵的教育建筑设计实践心得。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建筑师,您认为教育建筑设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和趋势?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家取得的一些成绩都是和教育投入息息相关的。近年来,我们的设计工作和思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的变化是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的改变。我们传统教育建筑建筑设计,受到时代的制约,是先有校园,后有学校,先进行设计建造,再确定校方,之后才会逐步完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随着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越累越多的管理者、建筑师和使用者,都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经验,在非常多的项目中,逐步形成了先有学校,后有校园。这就形成先有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模式,再进行建造的设计程序。由于设计程序的调整,对于办学理念和学校教育的思考,设计工作和管理的流程优化,建造和运维的顺序安排,形成了非常科学的方法体系,这可能是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建筑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例如深圳8+1的教育建筑实践,都是这种趋势的先进探索和理念实践。政府,学校,建筑师在前期有非常多的研讨和调研,在充分的沟通后,业主方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筑师把办学理念和学校需求梳理成专业的设计方案,建设方根据设计方案建造学校,从而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空间和探索与富有灵感的空间体验。

  教育设计模式转变趋势下,建筑师在教育建筑设计领域的职能会有哪些变迁与升级?

  随着设计模式的改变,对于建筑师的专业要求更加精进,同时建筑师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更加专业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筑设计前置化。由于教育建筑的趋势是先有学校,后有校园,先有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模式,再进行建造,所以需要建筑师跟校方一起讨论和制定设计任务书。建筑师需要和学校校长、老师、学生来探讨他们对空间的需求,同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设计的语言,并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深植到各个教育空间中去。

  第二,传统建筑设计,由于时代的要求,更多关注空间、建筑本身,按照规范、定额,去想象地创造建筑空间序列或建筑造型。现在随着教育模式的变化,学校不再是单纯讲授知识的场所,而成为一个跨界融合、深度探究、社交互动的项目化学习社区,就需要建筑师去了解这种跨界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才能指导设计空间创造、造型设计或场所营造。以中小学为例,传统的教室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设计要求教室都是方方正正的布局。随着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学校已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室也就已经成为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选择、互动探究的场所。建筑师必须要了解这些变化,提供适合不同教学模式的空间解决方案。

  第三,从设计工作的周期来讲,之前学校交付了,设计工作就完成了,但是现在建筑师需要进行更多后评估的工作。因为学校创新面临一个问题:大家在创新的时候都没有成熟的经验,而中国的教育发展又是在国际上非常独特的一种模式和路径,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的工作和创新是否会成功?我们的创新和原先预想的教育模式是否完全吻合?在学校交付的时候并不能得出客观的判断,所以就需要后评估来进行科学评价和检验,并根据反馈进行二次设计,查漏补缺,以确保完成理想的校园空间。

  在您所设计的案例,有哪些案例是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的?能举一个具体例子吗?

  我认为目前在深圳的一些案例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在这个项目立项之初,校长就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办学理念:模块化与书院制。由于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理工类大学的发展趋势对其规划有独特挑战。校园规划要体现近、远期相结合

  的原则,近期要满足已有科研单元的场地要求,远期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的动态变化,设计上需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物理界限,考虑功能、布局的灵活性与兼容性,适应未来学科的发展与调整。而模块化设计能够适应未来多种场景,它所形成的共享包容的教学空间将和使用者共同成长,为创新者赋能。

  通过ABC模块的标准化设计,教学研究实验跨界融合,形成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将模块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建筑标准化的空间予以呈现。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项目另一积极探索和重要实践就是“书院制”。建筑形式这种功能布局以及住宿模式可以开展通识教育和社群教育,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广阔的国际视野,还通过不同特色的书院活动,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领导力等方面的素养。一层是公共空间,包括食堂、餐厅、咖啡、健身、自习教室及学生活动场所,二层到五层是宿舍。同时书院制创新管理模式,每一个书院配有一位院长,既负责学生起居,也策划书院社区活动。

  我认为最核心的痛点就是投资方/建造方和使用方是不同的。很多项目都是建完学校以后才开始选学校使用方,中小学尤为突出,易出现已建成的学校建筑不满足校方办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的情况。

  第二层级的痛点是发改委和规划局的双轨审批体制。一般项目报审流程是发改委审完项目建议书、可研,才能知道项目造价,才能够进行报规,这经常会带来两者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导致建设时效大打折扣,阻碍了教育建筑的发展。

  第三层级的痛点是设计介入时机的不合理性。因为招投标的体制原因,大多项目是可研、项目建议书都做完、发改委审批后,才能举行招投标,设计单位在这时才能够获得设计权,且只能在任务书仅有的条件下做设计,无法全方位地了解校方的办学理念及未来发展规划。

  尊重原有建筑立面规律的前提下,令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筑之间产生联系进而形成整体统一的建筑风格,同时确立校园色彩体系及空间分布原则。

  一座高校要经历近百年的沉淀,才能形成高校自身的人文、历史特征,要给未来留时间、空间进行高校自己独特文化的发展,不能出现建成就不够用的现象,怎样进行空间预留,设计策略如何留有足够的弹性,为未来发展留白,也是高校教育建筑实践中需要考量的因素。

  m6米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综合七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